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所以叫中秋節,是因為中秋節時間為農歷8月15日,8月份是秋季的壹半,而十五又是壹月的壹半。那麽妳有了解過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嗎?
1、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壹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壹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壹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2、豎中秋
在廣東壹些地方,中秋節有壹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舉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壹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
3、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早期月亮祭祀選擇在秋季進行,那時人們的註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領略到平常習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當時上層人士對月亮的認識開始趨於理性,不再是單純的崇拜,就漸漸把圓月當成了壹種美麗的自然景象進行欣賞。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便是如此。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4、飲桂花酒
入秋後,桂花盛開,在中秋來臨之際開始掉落。人們會將桂花拾起,釀造成桂花酒。由桂花釀造而成的桂花酒,味道醇香,酸甜可口。喝過之後,余香會存留很久。吃過月餅,喝壹些桂花酒起到解膩的作用,而且,桂花酒對睡眠有壹定的幫助。除此之外,中秋喝桂花酒,其實是有寓意的。桂花是富貴、吉祥的象征。“桂”與“貴”同音,是壹種富裕的象征。因此,桂花酒很受人們的歡迎。
5、吃團圓饃
中秋佳節,烙壹個團圓饃,全家人分享,在外的遊子不能歸來,也要保留壹份,直到歸家時吃到家鄉的味道。團圓饃,即陜西關中農家自制的大圓月餅,用精麥面做制三至五層的大圓餅,每層周圍雕塑著各式各樣的花朵。此餅看起來十分美觀,象征著家庭大團圓。拜月時作為向月亮的獻禮,拜月後分而食之。壹家有多少人,切成多少塊。合起來是壹個大圓餅(團圓);分開時壹人壹塊,表示大團圓,全家人通力合作。
這就是我了解的關於中秋節的習俗了,小夥伴們妳們還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