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月球
過去,江蘇的婦女要在中秋節晚上“在月亮上行走”。壹般來說,他們會在月亮下壹起玩耍,或互相拜訪,或參觀佛教寺廟,或舉行文化活動。據說蘇州女人要走過至少三座橋才能在月球上行走,被稱為“走三座橋”。有的還要跨越更多的橋梁而不重復,這不僅需要體力,還需要智力。“走在月亮上”不同於走在月光下,也不是滿腹心事,而是刻意地走著走著,走在月光下,所以“走在月亮上”的說法充滿了詩意。
不難看出,這個“月球漫步”其實是壹個“中秋廟會”,甚至可以理解為是專門為女性設計的。從中秋晚會開始,當地婦女打扮得漂漂亮亮,照顧老幼,紛紛出門踏上月球。
舞龍
舞龍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其代表地有廣州市白雲區的石馬村、清湖村、平沙村、下茅村、大朗村、江村等。據說舞龍之後可以招財避邪,天氣也不錯。過去把稻稈紮成龍頭和龍身的形狀,插上燒香。年輕強壯的男孩們赤膊上陣,揮手跳舞。現代是用藤草、榕樹葉等制成的。,而壹般的水龍頭在50公斤左右。傳說龍能播撒雲雨,消災降福,象征吉祥,所以舞龍祈福平安豐收已成為全國各地的習俗。
3.祭月
《禮記》中已經記載了“秋暮暮月”是祭拜月神的意思。這時候就要舉行迎寒拜月的儀式,擺香案。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要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在少數民族中,祭祀月亮的習俗也很流行。
玩燈籠
中秋節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北宋時有將“小紅”燈放入河中漂流遊玩的記載。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佛山的秋節,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糠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等。
此外,還有天燈,即孔明燈籠,由紙制成,綁成大型燈。燈下點蠟燭,熱氣上升,讓燈在空中飛舞。此外,還有孩子們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在月亮的下遊欣賞。在廣西南寧,除了用紙和竹子綁成的各種燈籠供孩子們玩耍外,還有簡單的柚子燈、南瓜燈和橘子燈。所謂柚子燈,就是把柚子挖空,刻上簡單的圖案,套上繩子,在裏面點上蠟燭。廣西有壹種樸素的秋燈,用六根竹條紮成燈,貼上白紗紙,插上蠟燭。掛在祭月臺上供祭月,或供小孩玩耍。
吃月餅
賞月吃月餅是中國各地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滿,月餅又甜又香”。月餅壹詞源於南宋時期吳的《夢》,當時月餅還只是壹種小吃。後來,人們逐漸將賞月與月餅聯系在壹起,象征著家人團聚,承載著他們的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節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中秋節,又稱女兒節、團圓節、八月節等。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常見的中秋節習俗包括祭月、吃月餅和猜燈謎,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