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所謂的中西是壹個概念較為模糊的空間概念,而且我們假設“中西”
也只是壹個空間概念。
2( 社會結構。社會結構是指在社會發展的某壹階段,社會中存在的各社會階級或階層之間
的關系。包括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意識領域,所以相應就有: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意
識結構。假設我們研究的社會結構就是指政治結構。
3( 西方。本文中特制中世紀的歐洲社會。
壹(構成社會結構的基本單元不同。
中國社會是壹種以家族為單元的個體結構,壹個個無數的個體構造成了壹個整合的帝制 結構,而西方社會是以個體為單位的公眾結構。不同的基礎導致了中西社會結構的最終不同。
在中國社會中,尤其是封建時期,中國的社會結構是壹個對稱性的建築,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和主導,中國人的思維都會偏向壹些比較完美或者對稱的模式。於是,中國的社會就是壹個以家庭或者家族為單位的各種社會基本單位對立妥協成的壹個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四方建築。西方不同,中世紀的西方在古羅馬教會的盛行下,多數國家有著政教合壹的社會結構,所以中世紀的西方社會結構與其說是國家統治機構,還不如說是宗教結構。統壹的信仰,使得西方的這種結構得以成功構建,並長存於中世紀。
中國的家庭結構其實是壹個比較封閉的單元,社會個體之間壹般只能在家族內部活動,統治者對個體的控制是通過對家族的控制實現的,這種社會結構下,社會的壹切生產活動幾乎都是通過處在橋梁位置的“家庭”或者“家族”這個單位的組織來完成。
而西方社會的個體則是通過教會修築的教堂來實現社會基本單元之間的交流,所以中世紀西方的統治者往往都是通過對社會個體的精神和信仰的控制來實現社會職能和統治職能。中世紀的西方,充當個體與統治階級之間橋梁的是那些圓頂的教堂。
二(中西社會的主導思想不同。
壹個社會盛行什麽樣的主導思想,這個社會就會有相應的社會結構存在。而在人類的思 維方式上來看,宗教在主導社會意識方面起著異常重要的作用。
宗教是壹種信仰,是人類思維方式的原動力。宗教信仰的純粹與否可以直接反映壹個社會公眾的思維純粹與否。
中國古代社會到底有沒有圖騰,到底有沒有宗教,人們到底有沒有信仰,不壹而論,但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社會並沒有產生過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影響中國文化最大的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只是中國文化的壹種集中表現,它代表不了全部的中國文化,更不可能是中國文化的根源和發祥地。
與之相比,西方社會的信仰結構就清晰的多,尤其是中世紀的西方社會,羅馬教廷的統治下,整個歐洲都在教會的陰影下。盡管這時候的西方社會被稱為是最黑暗的中世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單壹的信仰最終觸動並導致了整個歐洲信仰的完成。然後又牽動了真個歐洲社會公眾意識的形成。
宗教的本質是提倡人性的回歸,中世紀的歐洲就是通過這種強制性的宗教信仰建立了最早的公眾意識。妳可以想象人們走出家門,壹轉身再走進壹個包容的圓頂建築後精神會達到壹種什麽樣的放松狀態。中世紀的歐洲就是用宗教的手段集中了社會個體的信仰,從思想上控制和約束社會公眾的行為規範,這是最早的社會秩序縐型。
等到這種秩序的社會縐型初具規模後,政教合壹的歐洲社會就可以順利的構建起“皇室,上帝,平民”的中世紀哥特結構。
與之相比,中國社會壹直沒有能夠建立自己的社會秩序,儒教太過中庸,盡管歷代統治者想盡壹切辦法想賦予儒教更多的強權,但中國的知識分子壹直用另壹種默默的強權去抵制這種被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