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的摘錄很詳細,但個人還是不能認同壹些觀點。雕塑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了,甚至更早,當然更早的就無法考證了。
社會中的雕塑受社會自然形態和人們思想局限的影響,導致了壹種原始雕塑對神的崇敬和對自然的崇拜。
到了封建社會,中西雕塑形式開始分化,但不代表沒有聯系。中國和西方雕塑的相似之處在於它們都以宗教/神為主題。在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與人非常接近,但又與人不同。他們睿智、高貴,氣質各異。雖然早期西方雕塑的主旋律是以人為主,但實際上“神”的形象仍占主導地位。中國封建社會早期,仍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大多以神獸為主,沒有特別固定的形態。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的傳入立即改變了中國的雕塑形式。原始的雕塑意識成為統治階級意識下的宗教形式,實際上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意誌,這在中西雕塑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
中西雕塑最大的區別其實體現在表現手法上。中國的雕塑技法講究“形神兼備”,西方雕塑更註重形式的完美和真實。所以在我們看來,在西方雕塑中,對人體的把握是很到位的,達芬奇自己解剖了10多具屍體。所以西方雕塑是基於對真實人體結構的把握,而中國雕塑,雖然也註重形式的變化,但更註重內涵,也就是“精神”:用大量的線條來表現豐富多彩的變化。所以在中國的雕塑中,妳似乎找不到真實的體量,卻能看到雕塑所反映的主題。
所謂中西雕塑最大的區別,是在文藝復興之後產生的。當時受文藝復興的影響,西方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並存,既保留了以上帝為主題的雕塑,也產生了後現代主義中壹些以人類思想為主題的雕塑,比如壹些抽象雕塑。羅丹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很有代表性,打破了長期以來以上帝為主題的雕塑格局,加入了人文思想。
此時中國的雕塑仍以佛教雕塑為主,但其形式仍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認為,在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印度傳入時的形象占主導地位。到了這個時候,人物形象基本已經中國化了,和印度雕塑相差甚遠。
到明清時期,中國傳統雕塑的發展接近尾聲,這在本質上與社會歷史形態有關。中國雕塑的形、神、韻、意仍可為西方雕塑所借鑒,而西方雕塑的寫實性也可為當代雕塑所吸收。所以中西雕塑的異同,無非是從社會歷史形態、統治者意誌、文化背景、地域特征、題材、宗教形式等方面的比較。
完畢。雕塑專業背景,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