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觀念不同:
(1)無論食物的色、香、味、形,營養都要保證,壹天要攝入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
即使味道壹樣,也壹定要吃——因為營養,這種飲食觀念與整個西方哲學體系是兼容的;
(2)中國人非常重視“吃”。壹方面,他們會將這種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存,更是為了用它來維持健康,這就是“藥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壹方面,對美食的過分關註會讓人對美食的追求產生敬佩。
2、飲食對象不同:
(1)西方人認為菜肴是為了充饑,所以專做大塊肉、整只雞等“硬菜”。
(2)中國的菜“好吃”,所以中國的烹飪在用料上也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很多西方人視為丟棄的東西,在中國卻是極好的原材料。
3.不同的飲食方式:
(1)雖然食物和酒在西式宴會上很重要,但實際上是用來陪襯的。
酒席的核心是友誼,友誼是通過和隔壁客人的交談來實現的;
(2)在中國,任何宴會,不管是出於什麽目的,都只會有壹種形式,就是大家圍坐在壹起,享受壹個座位。
酒席要用圓桌,在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趣味的氛圍。
美食擺在壹桌人的中央,既是壹桌人欣賞和品嘗的對象,也是壹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
人們互相敬酒,互相夾菜,互相勸誡,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在美好事物面前互相尊重,互相禮讓的美德。
擴展數據: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1,很好
是對中國飲食文化內在品質的總結。
體現了先民對美食的認知。
當然,這可能僅限於某些貴族階層。
然而,這種精致意識作為壹種文化精神,已經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和貫徹在飲食活動的全過程中。
食材的選擇,烹飪,配伍,甚至吃的環境,都體現了“精”字。
2.美人
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征。
中餐之所以能征服世界,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的美。
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壹,是指它給人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好吃。
把“味”的審美作為烹飪的第壹要義。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壹個基本內涵,是中國飲食的魅力所在,它貫穿於飲食活動的每壹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