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已成為貫穿中國南北的交通大動脈。臨清,因為“地處深井之臂,九省之喉”,隨著運河水運的繁榮,特別是商業、手工業的發達,發展迅速。當時臨清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年銷售量至少百萬件。臨清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糧食流通中心之壹。中央政府在臨清修建糧倉儲存糧食和大米,並設立機構——戶部監倉司管理儲糧。臨清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貢磚燒制中心。每年在臨清,中央政府征收“壹年壹百萬磚”用於修建北京故宮陵墓,並設立工部司,管理貢磚的燒制和運輸。從明朝初年到清朝末年的500多年間,臨清貢磚以其“聲如鋼、無堿、不蝕、不透”而源源不斷地輸入北京,並獲得了很高的聲譽。臨清也是中國的稅收中心之壹。在臨清,明清中央政府設立了專門監管水運稅收的機構——戶部稅收科,管理水運稅。明朝萬歷年間,臨清鈔關年稅收壹度達到8.3萬兩白銀以上,居全國七大大運河鈔關之首。
數百年洶湧澎湃的運河水,流淌出了臨清經濟的繁榮,臨清文化的發展。建築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各個方向都很有名。臨清民居位於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清市境內的運河沿岸,包括季家大院、王嘉大院、趙佳大院、賈珠大院等多處明清民居,對研究臨清市運河城市的形成發展和運河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為了更好地挖掘運河文化遺產,打造運河品牌,臨清市政府於2008年將臨清民居保護納入政府工作重點。
2008年2月,文化局邀請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專家對臨清文物進行考察,並委托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對臨清縣治遺址閣樓、王嘉大院、季家大院等進行維修方案。在做好古建築測繪維修方案設計的同時,文化局根據市政府的安排,聯系城建、財政、旅遊、規劃、房管、城辦等部門和單位,對縣治遺址閣樓、王嘉大院、吉家大院進行了調查走訪,詳細掌握了古建築現狀和使用情況,古民居86處,建築面積2600多平方米。為妥善解決民居拆遷補償安置問題,臨清市加強對臨清民居修繕保護工作的領導,明確修繕安置工作由市文化局牽頭,成立了由城建、土管、財政、規劃、拆遷、房管等部門參與的“王嘉及紀家大院修繕拆遷安置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前關。
臨清古民居完美體現了明清建築風格和魯西北民居特色。它們是研究運河文化、城市發展、商貿流通、家庭生活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是歷史文化名城臨清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臨清十余處古民居相繼被公布為聊城級、臨清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清是明清時期運河沿岸著名的商業城市。在北方運河沿岸城市中,臨清的經濟發展水平、作用和地位尤為突出。壹度成為全國33個大城市之壹,江北五大商埠之壹,以“軍事要地、水運咽喉、商業大都市”著稱。由於城市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壹些本地和外地的官員和商人把臨清作為壹個安居樂業的地方,從而在這裏建起了房子。明清臨清民居位於運河沿岸,周圍居民密集,街巷胡同縱橫交錯,民居古樸,完美體現了明清建築風格和魯西北漢族民居特色。這些民居主次有序,布局緊湊規整,整體結構巧妙,和諧得體,建築造型具有時代特色,完美體現了魯西漢族民居的建築特色。保存較好的有紀家大院、王家大院、孫家大院、趙家大院、朱家大院。大部分是明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