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譯名是在20世紀初才確定下來的。在此之前,由於中美兩國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重大差異,以及譯員自身的原因,導致他們在翻譯美國的國名時,竟然出現了十多種譯法。
1784年,美國獨立不久,中國還處在乾隆皇帝的統治下。壹些美國商人漂洋過海,把商船開到了廣州,廣州人還不知道有這麽個國家,但對這個新國家的國旗和人參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他們把星條旗稱為“花旗”,然後呢,把美國稱為“花旗國”,把美國的人參稱為“花旗參”。
美國人水平可沒這麽高,他們的國名最初通過譯員傳達給中國官方時,留下的記錄是“咪唎堅國”。這顯然僅是對“America”的音譯,完全忽略了“United States”的部分。
19世紀初,也就是嘉慶時期,西方基督教傳教士陸續來中國傳教,他們同樣稱美國為“花旗國”。荷蘭傳道會的郭實臘(Charles Gutzlaff)在其主辦的《東西洋每月統紀傳》(1833-1838)中,將美國稱為“亞美利加兼合國”,這是我們見到的最早對“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全譯。
道光時期,林則徐睜開眼睛看世界,組織翻譯有關西方國家的資料,以增進國人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在這些譯作中,有壹部《四洲誌》,書中將美國稱為“彌利堅國,即育奈士叠國”,這顯然是對“America”和“United States”的音譯。
鴉片戰爭後,美國人跟進,中美簽訂《望廈條約》,“亞美理駕合眾國”成為清朝官方文件中對美國的正式稱呼。
當然,這是美方的翻譯法,中國人也有自己的觀點。
1844年,梁廷枏在裨治文《合省國誌略》的基礎上著成《合省國說》,書中雖然將美國稱為“合省國”,但認為沿用廣東人的習稱“米利堅國”更為合適。
1848年,徐繼畬(yu)在其《瀛寰誌略》中將美國國名譯為“米利堅合眾國”。徐先生乃晚清名臣、學者,《紐約時報》稱其為東方伽利略。
清末民初,革命潮流風起雲湧,不少介紹美國獨立革命的作品出現,其中包括譯書匯編社出版的《美國獨立史》(1902年)和作新社的《美國獨立戰史》(1904年)等。當時革命口號之壹就是“要學那,美利堅,離英獨立”。隨著這些政治宣傳的深入人心,國人對美國的稱呼日趨簡捷,“美國”、“美利堅合眾國”逐漸成為美國國名的固定譯法。
民國成立後,1913年,中美重新建交,在外交文件中,民國政府沒有沿用清朝的“亞美理駕合眾國”壹詞,而代之以“美利堅合眾國”的新譯法。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沿用了民國時期關於美國國名的譯法,只是在書寫上將其由繁體字更換為簡化字。這樣,在新政府的規範下,“美利堅合眾國”壹詞最終成為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十余種中文譯名中的權威用語,並壹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