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為什麽《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之壹?

為什麽《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之壹?

論語這書,我在學生時代也是讀過的。當時讀完壹個感覺,這書不就是記錄孔子這個老滑頭的言行麽。怎麽就成經典了?今天看見妳這問題,想必是遇到當年我類似的困惑了。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自認關於這書,也算有點體會了。少年大凡正常壹點,腦子還能自行思考,應該大多都對這書挺反感的,裏面的道理又大又空,對實際生活絲毫沒有幫助不說,孔子這老人家很多時候還言行不壹,簡直就是為老不尊,教壞子孫的典型。

自認自己到了青年,對於其中所說的道理,還是很介懷的,是很痛恨的。這就要說我國典籍的壹個特點了----文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其中的含義以學校那種求知解,求字面意思的學習是很難理解的。 舉個例子,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就真的是三個人壹起走,其中必有我學習的麽?(中學標準答案似乎是這個)。易經裏還說:三人行必損壹人呢?按字面來理解,這兩種說法,究竟哪個對,哪個錯呢?孔子是研究易經的大師,怎麽會說出和易經完全相反的話呢?

其實,兩句話都對,但著重點是不壹樣的。孔子那話,說的是個氣度,是個心態。易經那話說的是個常理。自己年輕時候,滿腦子的爭強好勝,就算按照字面理解了,但因為缺少那個氣度,所以也做不來擇其善而師之。導致的壹個結果就是對這種很容易知道,卻又很難做到的大道理很是痛恨(學校老師壹般也不會刻意指出這裏有個氣度問題,就算有提到氣度,又怎麽培養這個氣度呢,通常也不會講)。

所以,學習我國典籍最重要的是,妳必須先要有那個體會,看到典籍裏那話,才會有所感觸。這個感觸很重要,在佛家,這感觸就是悟道前的思想準備,有了這個,才能領會那個禪,才會自覺產生那種超越曾經自己的認識。這樣的認識,因為是自發產生的,所以會如孟子說的:沛然若決江河,不可禦也。也就是說,就在妳認識到的那壹刻,妳就會做到。

<論語>就是這麽壹本非要有點體會才看得明白的書。而且,論語說的是仁,是性善。這性善就是壹個很高的境界。要知道,純粹從生物角度著手,性惡才是站的住腳的,因為人是動物,有其動物的本能,這種生存競爭的天性,便是利己的,性惡的。孔子偏偏要說仁,這個境界是超越性惡的,因為他體會到了人不光是動物,人身上還有人性,這是其他動物不具備的,而純粹的人性,我們亦可歸結到神性。孔子光說仁這點,就很了不起,因為他肯定了人存在的意義。所以,無論是東方海書西方,無論是何種哲學流派,對孔子,對論語都是尊敬的。 而且,在論語中,怎樣通過實踐去體會那個仁,他給出了很多具體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整部論語都在說仁,但孔子並沒有給仁下壹個空泛的定義,而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說明這個仁,來闡述這個人性,這就為後來的學者提供了實踐的方向,這是孔子另壹個了不起的地方。光憑以上所說兩點,就奠定了<論語>的典籍地位。 以上所說,是我這些年的學習體會,不是很專業,如妳有興趣對這問題深入了解,推薦看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的特質>,以及<中國哲學十九講>。 希望以上回答對妳有所幫助。

  • 上一篇:中秋節怎麽畫雲?
  • 下一篇:妳為什麽想了解西方節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