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新發現的“詹赤友”舞蹈被當地人稱為“愛情俱樂部”和“鬧鬼”。反映了原始社會軒轅黃帝與蚩尤戰鬥的故事:黃帝為了打敗蚩尤這個有頭有鋼頭有鐵額的畜生,招集了二十四個鬼。由他率領的六個大鬼,頭戴塗有紅、紫、粉、綠、黑、藍六種顏色臉譜的頭盔,靠在壹個有十五道彩色綠色條紋的背架上,手工制作兩條繡花魚,駕著十八個人。先是戰前演練“推門臉”、“擡腿猴”、“蹲下”、“騎馬”,再用“邊上爬墻”、“越界”、“下棋”、“打表”等場景來表現黃帝大敗蚩尤。
場面壯觀又搞笑。在鄆城侯村發掘的漢墓中,還發現了壹個“百戲樓”模型,其中有男女舞蹈演員相對而舞。在山西其他地方發掘的唐代墓葬中,有許多神姿優美的舞蹈兒童。這些都說明山西民間舞蹈早已很有名氣。山西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至今仍有200種左右。
如花鼓、轉二鼓、花慶鼓、扇子鼓、五虎爬山、穿箱鑼鼓、腰鼓、口中花鼓、提烏鼓等近20種。山西的“花鼓”形式多樣,有高鼓(掛在胸前)、低鼓(掛在腰上)、多鼓(掛在腰上、胸前、肩上)。山西的“花鼓舞”以運城、臨汾為主。
如萬榮縣17個鄉鎮有13個鄉鎮有花鼓勵隊。有的鎮,每條街都有壹堆花鼓,所以被稱為“花鼓之鄉”。山西的“秧歌”遍布三晉。總的來說,可分為幾種類型,如北路“踢鼓舞”(相傳為宋代起義失敗後,水泊梁山好漢逃往塞北時所創)、“汾小地秧歌”、“原平鳳凰秧歌”、“左權小花戲舞”、“侯馬白店秧歌”、“臨汾傘秧歌”等。
此外,山西還有舞獅、舞龍、踩高蹺、旱船、背棍、鐵棍、擡亭子、彈琴載歌載舞、各種花燈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