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也有類似於“韓服”“和服”壹類的民族傳統服裝,那就是漢服,而且韓國的韓服,日本的和服,說到底還是中國的漢服穿過去之後加以改造的,它們的根子,都在中國。
那麽,為什麽漢服沒有做到像韓服,和服那樣普及,成為國家文化象征的壹部分,乃至上升到“國服”的地步呢?
任何社會問題都是有它背後的歷史原因,漢服也是如此。 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千年以來都是華夏大地的主流服飾。千年以來都在發展,樣式也隨著紡織技術的變化越來越精美。我中學時數次參觀漢服社的活動,他們所向我展示的漢服文化的美麗,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映像。我有個癡迷於漢服的師姐,她高考前我和她壹起吃飯,問及理想時,她回答道:“是想讓漢服能夠像和服壹樣在中國普及。”那壹刻,她的眼神突然變得很暗淡。明明是那麽美麗的文化,明明是屬於民族的衣服,可穿著上街路人卻有種看外國人的新奇眼神,我突然感到了她的悲哀。 漢服的輝煌,止步於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隨後便是剃發易服,漢服文化,隨之在中華大地上被抹除得幹幹凈凈。接著,帝國主義的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摧垮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在清政府倒臺後,大量國人對於強大的西方出現了恐懼和崇拜心理,乃至社會上出現了大力學習西方甚至全盤西化的輿論浪潮,壹時間,西裝洋服成為了社會所追捧之物,漢服失去了第壹次再起的機會。在新中國成立後,漢服在當時階級鬥爭,破四舊的成為了舊社會糟粕的象征,而代表革命,代表無產階級的工人裝,中山裝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服飾,就這樣,漢服失去了第二次再起的機會。 我認為在中國當今社會,雖然出現了漢服社這樣的中華傳統研究社團,也出現了恢復中華傳統服飾的呼聲,但漢服至今是小眾服裝,往往只存在於表演場合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不夠強。雖然我們當今對西方文化已經不像百年前那般崇尚而畏懼,但在潛意識裏,中國文化往往會被外來文化壓壹頭,往往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壹個產品好不好,中國專家說了不算,必須要由外國人來說,哪管他是幹什麽的,是什麽職業的,反正外國人都說好了那就壹定真的是好了。而很多東西,有很多國人連用都沒用過就敢大聲說進口的肯定比國產好用。而相反,日韓兩國國民的文化自信力則十分強,韓國雖然國小,卻敢很自信地喊出我們的文明是最優秀的,這些年韓國頻頻申遺,頻頻有專家稱“XX是韓國的”,我們只是嘲諷地把韓國稱為“宇宙國”,卻沒有看到韓國彌漫在血肉骨子裏的文化自信。而在日本,國民都毫不懷疑地認為我們國產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在超市,買得最貴的都是國產產品,進口貨都是最便宜的,都是給窮人買的。 因此,只有恢復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讓我們的漢服大眾視野,回到主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