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出局,八個出局。這的確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教育詞。但它的正確解釋應該是這樣的:七出。出門前別出門,有七件事妳做不好。這七樣東西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開門七樣東西。以前出去的人往往是壹家之主,是家裏的主心骨。所以,壹定要把家裏的生活安排好,才能出門。
而“八不回家”就是不把八件事做好就不回家。這八件事指的是孝、信、禮、誠、恥,是古人的八大基本道德準則。違反其中任何壹條,妳都會沒臉見祖宗。
農歷除夕的第七天是第七個邪惡的日子,也稱為“人的壹天”。壹切都不適應,尤其是離家出走。長輩在這壹天吃面條是為了留在家裏,也就是說可以綁住腿,防止小孩子亂跑,以免被鬼抓走。
農歷正月初七,又叫“男人節”、“男勝節”或“七元節”。這個古老的節日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了,在古籍中也有記載,比如《初學筆記》、《荊楚紀年》、《西青詩》等。詩人遊寫過以“人民日”為題材的詩,如杜甫的詩:“人民在這壹天獲得* * *者,當我們談論它時,我們會微笑地看著它”。道教認為,天地先有雞,後有狗、豬、羊、馬,再有人的存在。
因此,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被認為是吉祥的,這意味著壹年可以順利,人口安全。
正月初七要吃七種蔬菜壹起煮,有芹菜、蔥、蒜,象征著勤奮和聰明。同時,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是“人”的日子,要吃面條。其中,初七是孩子的日子,是為了絆腿,祝福孩子順利平安成長。十七歲是中年人的日子,要絆腿。二十七是老年人的日子,要絆他們的腿。
但在北方,尤其是山東和遼寧,他們在初七吃餃子而不是面條,因為小孩子是詆毀自己的“小人”的代名詞,包餃子就是想堵住小人的嘴,讓自己今年少受小人的攻擊和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