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恐育”信息影響生育:網絡上的觀點和信息往往傳播迅速而廣泛,對網民產生無意識的影響。這些特點使得互聯網傳播放大了負面信息的影響,比如強化了生育成本和負擔的意識,進而對個體生育意願產生負面影響。2.消費誘惑擠壓生育能力:上網有刺激個人消費欲望,增加消費的作用。作者分析,消費帶來的滿足感壹方面直接替代了孩子的效用;另壹方面加重經濟預算,擠壓可用於生育的資源,進而降低個體生育意願。“消費替代機制”得到了驗證。3.傳統的生育觀念被弱化了:上網頻率越高,個人越不認可為了傳宗接代而多生孩子的觀念。互聯網沖擊了傳統的生育文化,使得個體更加關註自身的發展和需求,將更多的時間和資源花在滿足自身效用而非家庭上,更多地基於自身的快樂和內心感受來考慮生育。網上放大了那麽多夫妻矛盾。本來十個人只有壹個人作弊,但是在網上放大看,感覺十個人有十個人作弊。生孩子養孩子真的很辛苦,但是苦中也有樂,有幸福。那些孩子不哭不鬧的時候還是很可愛的。看著孩子壹天天的成長,會有壹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在網上,這些好事說的少,壞事說的多,最後就是這樣。理論上,上網本身不足以直接影響網民的生育觀念和行為。因為網上的信息呈現出多種面貌,當然也有壹些對生育不友好,不鼓勵生育的信息。比如,未婚、剩男剩女、人口經濟單壹、丁克家庭、離婚率上升、教育內卷化、撫養孩子成本高等現象,似乎都指向了低生育的大趨勢。在網絡低生育文化的長期影響下,網民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低生育觀念的影響。瀟灑的丁克文化背後,壹定程度上是人們對生育焦慮的情感表達和對生育壓力的主動逃離,是生育信心指數下降的表現。然而,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關系。在應用橫截面數據分析時,要特別註意變量之間的關系,沒有前後聯系很難得出因果推斷的結論。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首先要做壹個邏輯上的定性分析。關鍵是避免自說自話,預設答案。上述文章甚至得出結論,使用互聯網的居民生育意願比不使用互聯網的居民降低約10.5%。這個數據和結論也是可以質疑和討論的。現在除了壹些不方便上網的殘疾人或者難以跨越“數字鴻溝”的老年人,幾乎沒有不上網的年輕人。也許第壹個答案是,使用互聯網的居民數量與非用戶數量相當嗎?統計上合理嗎?什麽樣的人是不使用者,老年人還是年輕人?簡單的答案包含了無窮的可能性。社會科學具有模糊性的特點,過分追求精確會失去本質,使人變得無關緊要。網民的人口特征和生育態度也值得關註,要知道網民是極度異質的。對於已經完成生育任務的人來說,上網自然不會影響生育觀念;對於沒有結婚的人來說,生孩子也是下壹步;只是對於那些已婚未育的人來說,網絡上關於生育的信息可能會影響他們對生育的態度和信心。所以不能壹概而論,要區別對待。更應該關註這兩類人群,壹類是已婚但未生育的人群;另壹種是已經生育壹個孩子的家庭,生育政策放開後有可能再生育。
上一篇:?晉江七夕習俗:吃糖祈福七娘。下一篇:烏克蘭旅遊註意事項有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