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山區農民為了祈求上帝,慶祝豐收而產生的壹種民間文化。皮影戲是壹種圖案藝術,是用大驢皮塗金上色雕刻而成。所表現的人物和景物造型各異,栩栩如生。
皮影戲的表演者點燃機器上的油燈,手裏拿著壹個皮影戲,在幕布後面走上臺。舞臺形象被強光投射到白布上。表演者載歌載舞,主題以歷史故事為主。伴奏樂器有“五件”:木琴、鑼套、笛、鼓(壹鼓、兩面鼓、兩套鼓)、鈴兒響叮當。
皮影戲演員來自農民,群眾和演員有著相同的感情和興趣。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深受山區人民的喜愛。在保康,皮影戲已經流行了幾百年。到了現代,隨著文化娛樂活動的日益豐富,皮影戲逐漸隱退。如今,在山區農村,只有在喜慶的日子裏,才能偶然在家裏表演。
保康縣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壹,地處“野人”神秘的神農架林區。它古老、原始、神秘,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積澱。保康縣馬良鎮張家嶺村3組的張家皮影戲班在當地久負盛名。其掌門人張(註,老人已於2007年去世),是保康大名鼎鼎的影帝。65,438+02歲時,跟隨當地著名皮影戲藝人夏幹興學習唱皮影戲。他會跳舞,會說話,會唱歌,會敲門,會打架,成了鄂西北獨壹無二的皮影戲。他是保康獨臂皮影戲的傳人。
解放後,張編輯了皮影戲《桐柏英雄》在家鄉演唱,創作了大量歌頌黨的好政策的劇目。1997張主演電影《影王》中的皮影藝人。晚年,他把自己的皮影戲制作和唱功傳給了五個兒子和壹個孫子,讓保康特色的“獨臂皮影戲”得以傳承。2007年,保康的“獨臂皮影戲”被列入省級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