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對現實生活中戾氣的回避。
在凡事必言商,人情看利用價值的現代社會,對金錢的欲望使人們產生了壹種錯覺: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衡量這件事情能否給自己帶來利益或者帶來利益的多寡。親人朋友之間為了金錢利益翻臉無情的比比皆是,壹個人的家庭地位、社會地位、他人的認可,都是以金錢來衡量。“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是最真實,也是最無奈的寫照。如此這般,人心浮躁。浮躁的後果就是無盡的焦慮。
我們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回避這種戾氣。怎麽做呢?首先想到的就是回歸田園。也許,現實中的田園生活並非我們想象的樣子,但是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壹個自己的田園:那裏風景如畫,生活簡單,鄰裏和諧,人心善良。
其次,傳統的意識的慣性使然。
中國在幾千年來壹直是農業社會為主,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的時間並不長。有句俗話講“往上數五代,誰都是農民”,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的父祖輩們,對農村更是有極其深厚的感情。明朝著名文人唐伯虎有詩《桃花庵歌》雲: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下坐,酒醉還需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
最後,壹些人對田園歸隱生活的向往,是對自我的放棄。
現實生活中的諸般壓力,著實壓的人透不過氣來。大部分人選擇迎難而上,堅強的生活;也有壹小部分人選擇了不負責任的退卻,甚至是對自我的放棄。放棄需要理由安慰自己。所謂的“歸隱”就是最好的借口。
我們無處歸隱,心安即是田園。相信我們所有人,都會找回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盛世錦園,過上向往的生活。我們無處歸隱,心安,既是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