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大的蒙古族群眾來說,烏力格爾不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而且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們心目中,烏力格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知名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後繼乏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2006年,烏力格爾曲藝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力格爾:亟待保護迫在眉睫“民間藝術的生命是脆弱的,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壹些民間藝術呈現出加快消亡的趨勢。烏力格爾作為最受草原人民歡迎的民間藝術,如今,其傳承人是鳳毛麟角,搶救烏力格爾的任務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談起烏力格爾的傳承及發展現狀,國家壹級藝術評論員、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三布拉諾日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憂心忡忡地說。三布拉諾日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涉足蒙古族說唱藝術研究,對烏力格爾藝術頗有研究,曾著有《科爾沁曲藝》壹書,現還擔任內蒙古民族大學蒙語文文學學院客座教授,引導學生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地學習烏力格爾,現已培養出了100多名學生。
三布拉諾日布說,上世紀七十年代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後,哲裏木盟(今通遼市)的民族文化藝術事業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指引下得到空前繁榮發展。九十年代初,全市胡爾奇(說書藝人)達到400多名,紮魯特旗、庫倫旗、科左後旗等地還建立了蒙古語說書館,通遼人民廣播電臺每天安排兩個小時的時間播放胡仁烏力格爾,豐富了蒙古族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了說唱藝術的蓬勃發展,受到了農村牧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尤其是近十幾年來,隨著各種新型文化藝術形式的廣泛傳播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視、電腦的普及,給民間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沖擊。隨著上網、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多了,學習烏力格爾、說唱烏力格爾的人則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年輕人更是遠離烏力格爾,甚至壹些人不知道什麽叫烏力格爾。到2010年全市的說書藝人預計僅剩200余人,這些民間藝人大部分居住偏遠、年老體衰,烏力格爾有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而面臨失傳的危險。
讓三布拉諾日布略感欣慰的是,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2006年,“蒙古族烏力格爾”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組織實施5年保護計劃。通遼市於2004年制定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保護工程”把通遼地區的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納入了保護範圍。“保護工程”從2004年到2020年分三個階段組織實施,進入了全面展開和重點保護階段。
三布拉諾日布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烏力格爾的傳承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保護烏力格爾,對於保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弘揚、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建議,各級政府應繼續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增加資金投入,有條件的民族院校應創新工作思路,開設烏力格爾專業,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地學習烏力格爾藝術。此外,各旗縣市區少數民族中小學校也應積極借鑒壹些先進經驗,開設藝術特色班,從小培養孩子學習烏力格爾的愛好和興趣,為烏力格爾的傳承發展打下“人才基礎”。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保護下,傳承了200多年的蒙古族曲藝瑰寶烏力格爾壹定會長青不老,世代流傳。 (文/胡金山 德木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