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常常會說起馬岱的“九曲黃河燈”,也叫“九官八卦黃河陣”。臨淄區皇城鎮大馬岱村保留著漢族特有的傳統藝術“九曲黃河燈”,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根據農村的古老傳說,楊鯨和楊霞是清初這個村莊的兩位學者。楊霞曾任安蘇縣令,楊鯨曾在燕山駐軍居住。當他們辭職回家時,壹些從北方帶來的仆人會綁上九個黃河燈,讓他們過壹次元宵節,這種習俗代代相傳,成為該村獨特的藝術。黃河燈陣的外輪廓為方形,內分三排,每排三個小方塊,九個* * *,故稱“九宮八卦陣”。地層兩側各埋十九根邊柱,成為離地1.6米的木樁。立柱之間是1.5m的巷道..柵欄墻按打擊順序用稻草制成,牢固,避免觀眾穿越車行道。邊柱頂端各放壹個油碗,內裝大豆油或其他植物油,用棉絮做成燈芯,放燈時點亮。燈陣周圍綁上蘆葦墊,形成1.6米高的圍欄。燈陣前面有兩個門,右邊是正門(即入口),左邊是反門(即出口)。出入口處系壹扇寬13m,高7-8m的大牌坊松門,掛燈籠,上色。松門兩旁貼著“百燈千燈使眾樂,九宮閑話春回”等喜慶對聯。松門上方懸掛著壹面橫匾,大書“鐘君帳”或“慶元宵”等金色大字。在彩繪的大門兩側,張貼著“觀眾須知”和“燈陣圖”。並派警衛值班解釋,維持秩序。從正門開始,觀眾將依次行進,不停頓,不回頭。參觀的人群扶老攜幼,魚貫前行,走過18列九彎,繞到96個長短不壹的地方。陣中,四周的燈光步步搖曳,絢麗曲折,連綿不斷,猶如暢遊天宮,踏浪星河,令人心曠神怡,膽戰心驚。
村裏的清末舉人李南之,曾有壹首獨特的《黃河水燈》,說:
“九宮八卦黃河燈,火樹銀花通宵亮,
織女彈著水之歌,張雅載歌載舞。"
詩中所說的“織女”指的是馬代村東頭的裙帶河,又稱織水、女水。“流水”發出丁咚的聲音。意思是編織水流過。
農歷正月十五前後,城鄉都有過元宵的習俗,壹直流傳下來。家家戶戶,掛燈籠,紮鼻煙。在大馬岱村,如果系上九調黃河燈,全村人都忙。鼻煙在全村掀起的時候,尤其是大街戶或者發燒友,壹兩個月前就會準備原料。雇傭能工巧匠,各種燈籠到期時綁好懸掛,互相比拼,才不至於落後。所以看黃河花燈的人,必然會去村裏看花燈。
門前掛燈,有八卦燈、六角燈、西瓜燈、茄子燈、魚燈、蛤蜊燈等。,以各種方式,互相爭奪。門對面還有燈匾,門邊掛著燈對聯;燈籠和魚燈籠高高聳立,引人註目。有趣的是寫在燈墻上的“燈謎”,寓意豐富多彩,吸引了眾多熱情的欣賞者。壹些穿著長袍的老師和年輕學生,壹些拿著鉛筆和筆記本,讀著,寫著,猜著。他們有時苦苦思索,有時互相爭論。成群的年輕婦女穿著色彩鮮艷的新節日服裝。告訴我該怎麽做,該怎麽做。大街小巷歡聲笑語,壹直熱鬧到深夜。為了湊熱鬧,壹些村子把自己的雜耍帶到了燈籠場。如:龍燈、高蹺隊、舞獅等。幹船隊表演的草船,用箭射出無數花朵,速射炮和三陽明射向五彩夜空,鑼鼓喧天,為花燈場增添了新的光彩。
前人有詩《上元燈月》:
月圓燈新,村燈白如銀。
圓月下有千燈,燃燈在月中。
月下看花燈豐富,燈前賞月靈。
今夜月光下,有人看燈,有人玩月。
(圖集來源)
上一篇: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擺地攤經濟了呢?地攤經濟何時這麽香了下一篇:二十四節氣的物候:莽種的三種現象及其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