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信用監管背景
2013年,國務院發布《征信業管理條例》,標誌著我國征信體系建設進入市場化、法制化、規範化新階段。近年來,大數據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征信領域,大量有效的“替代數據”被用於分析個人信用狀況。鑒於此背景,中國人民銀行於2021發布了《征信業務管理辦法》,明確將信用數據以外的其他數據納入監管,這將為互聯網征信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促進互聯網征信業務的發展。
中國網絡征信的三種模式
——三種模式介紹
根據互聯網征信服務發展模式的不同,互聯網征信可分為央行模式、互聯網平臺模式和“傳統征信+互聯網”模式。
中央銀行模式憑借其獨特的政治優勢,依托商業銀行和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進行征信,形成全國性的征信體系;互聯網平臺模式主要由互聯網公司開發,旨在搭建壹個信息交流共享的平臺,達到征信的目的。“傳統征信+互聯網”模式主要是傳統征信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數據采集方式,深化數據分析能力,升級征信業務。
-三種模式的特征比較
互聯網上的三大征信模式各具特色。在數據采集類型上,“傳統征信+互聯網”模式依托現有客戶群,以采集征信信息為主,輔助采集多種備選信息,能夠更全面地分析用戶信用情況,在信息質量上更具優勢;從運營模式來看,互聯網平臺模式可以快速聚集流量,積累多元化的信用數據,在效率上更有優勢。央行依靠行政力量很容易獲得權威數據,操作模式不錯。
中國網絡信用信息發展現狀
——中央銀行模式的發展現狀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自2006年起在全國範圍內正式上線,迄今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截至2021,央行征信中心已采集企業及其他組織6092.3萬余條,自然人11億人;日均查詢量分別達到26萬次和988萬次。
-互聯網平臺模式的發展現狀
目前互聯網平臺模式主要以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微眾信用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這兩家公司都有很強的互聯網背景。以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為例。是螞蟻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依托支付寶和電商平臺優勢,可以在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各類消費和行為數據,利用大量替代數據實現用戶信用評估。
截至2021,芝麻信用發展企業征信平臺已收錄超400萬中小企業信息;使用場景包括出行、住宿、小額信貸等領域。互聯網平臺模式的顯著優勢在於搭建平臺實現信息貢獻,依托自身業務收集多元化備選數據輔助判斷。
—“傳統征信+互聯網”發展現狀
“傳統征信+互聯網”的模式主要是傳統征信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自身的數據采集方式,深化數據分析能力,升級征信業務。典型案例:中國程心有限公司開發“萬象征信”壹站式互聯網大數據征信平臺,提供實時在線大數據征信產品和服務。
以中國程心為例,其互聯網征信與數百家金融機構和大中型企業合作,主要是征信信息采集和輔助替代數據,可用於銀行、保險、互聯網金融、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消費、生活等業務場景。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征信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