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府大力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建設和農產品標準化水平的提高,為生鮮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2011-2017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額穩步增長,2017年達到1.79萬億元,同比增長6.6%。前瞻預測2020年我國生鮮市場規模將達到2.31萬億元,年復合增速達到14.16%。
痛點壹:流通環節繁多,供應鏈冗長
然而,由於生鮮產品具備保質期短、易受損、易腐爛等特征,其對運輸供應的要求也較壹般產品更為嚴苛。目前我國生鮮產品的主要流通方式依舊是以城鎮農貿市場為主導的傳統模式,生鮮產品的流通需要經過農戶、產地、采購商、中間商、批發市場等多重環節,流通環節繁多,供應鏈冗長,大大降低了生鮮商品的流通效率,並增加了流通環節的損耗率。
從中國與發達國家生鮮腐損率對比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生鮮產品腐損率要遠高於發達國家。原因就在於傳統的生鮮流通模式所造成的眾多流通環節與運輸時間使得生鮮農產品運輸效率低下且損耗較高。
痛點二:冷鏈物流建設落後,生鮮冷藏流通率還待提高
損耗率高的另壹大原因在於我國冷鏈物流建設落後。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農產品從產地采收(或屠宰、捕撈)後,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始終處於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汙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
數據顯示,我國我國水產品、肉類、果蔬冷藏流通率分別為40%、30%、15%,但全程冷鏈覆蓋率分別僅為23%、15%和5%,而日本、美國生鮮品冷藏流通率可分別高達98%以及80%~90%。
冷鏈物流設施的缺乏,使得大多數生鮮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得不到規範的保溫、保濕、冷藏,加大了流通損耗,也加大了從農戶到消費者的價格、品質不穩定因素。
痛點三:流通環節操作不規範,缺乏專業化經營人才
目前我國生鮮產品的交易主體主要為零散農戶和個體經營商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生鮮流通操作專業技能培訓,缺乏規範化、標準化物流意識。而生鮮產品的易腐爛、保質期短的特殊商品屬性又使得其對流通環節要求較高,新鮮度和品質恰恰是其價值所在。不規範的流通環節操作加劇了商品損耗的同時,也使得生鮮商品失去價格競爭優勢,更加劇了因滯銷引起的高損耗風險。也因此,行業急需專業化的生鮮經營人才,通過規範的生鮮經營來降低生鮮產品流通環節的損耗,確保低損耗率。
綜上所述,流通環節層級過多、冷鏈物流建設缺乏以及流通環節操作不規範等造成的高損耗率已經成為目前我國生鮮行業的最大痛點。因此,通過技術、模式創新等手段縮短層級、降低損耗,將成為流通渠道優化、行業發展的關鍵。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生鮮O2O行業解決方案與投資策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