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與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鬥的偉大傳統。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壹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起因,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對德和會,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
中國是參加對德宣戰的戰勝國之壹,但北洋軍閥政府卻準備接受這個決定。這次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
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壹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矛盾表現:
五四運動當日,傅斯年任旗手,指揮整個運動,然而運動中出現的火燒趙家樓事件,使傅斯年感到不滿,此時學生中又有人對傅斯年的做法提出異議,脾氣火爆的傅斯年與學生發生爭吵,憤而在第二天退出了學生運動。
在紛紛亂局中,謠言四起,有人懷疑羅家倫和傅斯年去安福俱樂部赴宴,已被段祺瑞執政府收買,於是嘲罵羅家倫的漫畫和打油詩壹齊出籠,打油詩帶有極鮮明的人身攻擊色彩:“壹身豬狗熊,兩眼官勢財,三字吹拍騙,四維禮義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