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生態化是實現生態經濟區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第壹,推行清潔生產。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產業,改變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生產方式,改造和淘汰落後工藝、設備和產能,變汙染末端治理為生產全過程控制,實現資源能源高效利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與清潔生產緊密相連,達到“節能、降耗、減汙、增效”的效果,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以清潔生產為技術創新方向,主要包括清潔資源和能源的開發、清潔生產技術的創新、汙染控制技術的創新、廢物資源化技術的創新。在推行清潔生產的過程中發展低碳環保產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發展生態產業。實現產業生態涵蓋壹、二、三產業所有領域。生態產業是基於生態系統承載力的網絡型、進化型、復合型產業,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謝過程和和諧的生態功能。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第三產業和其他產業體系。在生態工業中,通過實施循環經濟的3R原則,將傳統的“資源-產品-廢物-終端處理”的單向線性流動經濟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閉環流動經濟模式。通過產業調整,使生產過程中的廢物和汙染物得到循環利用和減少,使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實現整體生態優化。
第三,完成傳統產業的生態改造。要實現傳統產業向生態產業的轉變,必須按照提高產業生態效率的標準重新設計和安排現有產業體系,特別是依托江銅、新港等大企業對有色、鋼鐵、汽車、石化、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通過優化原料和產品的結構和布局,實現原料和產品結構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加大工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鼓勵創新,淘汰和改造落後技術和設備;實施清潔生產,搞好汙染治理和廢物回收利用,應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工業自動化、數字化和非物質化水平。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提高產業支撐水平,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堅持外延拓展和內涵提升並重,推動產品向系列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第四,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新型工業化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走向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推進新型工業化,就是要改變工業化過程中粗放經營造成的資源低效利用和高汙染排放造成的環境破壞,實現產業合理布局和結構優化,同時高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新興生態工業園的理論和實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圍繞優勢產業,建設壹批高技術、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率、低汙染的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園區循環經濟,充分發揮其產業集聚和產業生態效應,樹立產業生態先進典型企業和園區,為加快實現產業生態化提供示範和借鑒,逐步擴大產業生態化的普及面,促進其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