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日常發型是中間等分,太陽穴“落水”,發辮紮在後面,用黑布或黑絲線將發辮包好,再將發辮從左至右置於頭頂,形似圖形砧板,故俗稱“砧板髻”。平日裏,京族婦女最愛戴錐形尖太陽花帽來遮陽擋雨。京族女性也有戴耳環的習慣。女孩子六七歲就要打耳洞,時機也很講究。都是在端午節的早上做的,因為民間相信端午節有“龍王水”,此時打耳洞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歲,開始分頭梳頭,打結“砧板髻”,戴耳環,標誌著成年的開始。生產習慣
拉網作業
拉網是京族群體經營的大型漁業生產方式之壹。大拖網有八到九英尺高,65,438+020英尺長。整個網體由六塊網布組成,網眼大而稀疏。凈長100尺,略呈桃葉狀,兩端高七尺,中間高壹尺多。運營時,前者需要30-40人,後者需要20-30人。作業程序大致如下:(1)勘查海域,觀察魚情,選擇作業地點;(2)在發現魚的地方,用竹筏或小船慢慢放下漁網,從灘邊向海面形成壹個大半月形包圍圈;(3)網員分成兩組,每人拿著網的壹端,壹起把網拉到沙灘上;(4)在拉的過程中,兩組邊拉邊慢慢靠攏,直到網裏全是魚。壹次拉網行動結束。這種作業男女皆可,不受季節限制。只要風平浪靜,隨時都可以進行。但這種拉網作業僅限於淺海,作業相對落後,所以產量不是很高。
各種各樣的漁網
在漁獵作業中,有各種刺網(包括固定刺網、流動刺網、旋轉刺網)、插網(也叫門網或搖櫓網)、鯊魚網、蝦網、水母網、鱟網、烏賊網等具有特殊漁獵對象的網具。至於挖沙蟲,耙蝸牛,挖泥丁,捉螃蟹,打牡蠣,都是小海裏比較簡單的操作。
塞網有稀疏和密集兩種。網的長度和高度與拉網相同,但網的設置地點固定在沙灘上。作業時,人分為三組,每組又分為打樁、插網、掛網(將網掛在樁上)、挑沙(填網腳)三個流程。這個塞網的設置是在漲潮前提前進行的。漲潮時,各種魚蝦隨潮水移入塞網圈,落入漁民為它們預設的“塵網”。等到漲潮退潮的時候,魚蝦已經被漁網和沙子圍成的沙灘包圍圈擋住了去路,只好“伺機捕捉”,成了漁民的“俘虜”。這種“塞網”和“拉網”的區別在於,塞網側重於固定的“塞”和“塞”,而拉網側重於“拉”和“折”,兩者的操作是不同的。
鯊魚網是壹種專門在深海獵捕鯊魚的網。它的總長度是120英尺,高4英尺,網眼很寬。它由網絲、網漂(竹筒)、網墜(鉛鐵或石頭)和網廓組成。過程中,四人主要乘木筏在鯊魚活動的深海攔截鯊魚(兩人持木筏,兩人下網),網的兩頭和中間腳用重石頭丟進海裏。下網後,人們回家休息等待,也有人在木筏上等待。直到午夜或者第二天早上,他們再次劃著木筏看網漂浮。網裏發現鯊魚時,先讓它們掙紮累了,再用魚叉或魚鉤之類的工具把它們壹條壹條地穿在長長的藤蔓或繩子上,綁在竹筏的尾部,成串地劃回去。這種鯊魚網每次下網都能持續捕獵三四天,魚多的時候甚至能持續七八天。這是壹次驚險又好玩的捕魚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