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
1和《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藝術創作的民族文化傳統。
古希臘最發達的是史詩和戲劇。中國是抒情詩最發達的國家。《詩經》的編輯和寫作,奠定了中國抒情詩的傳統,確立了他的民族文化特色。
從《詩經》中可以看出,中國的抒情詩創作從壹開始就是大眾化的,是群眾性的藝術,從世俗看社會,從個人看群體,從偶然看生活,從生活看歷史。這是《詩經》奠定的中國詩歌的文化傳統。
2.《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語言的基礎。
《詩經》的基本形式是四字體。這就是後世其他詩歌體裁的起源。韓大夫的基本句式是四六言,是直接從詩詞騷體中取材的結果。
從漢賦演變而來的駢文,顯示了它對後世文學形式的深遠影響。《詩經》之後興盛起來的楚辭文體,與四言詩有著不解之緣,如屈原的名篇《田文》、《橘頌》等,其基本句式都直接來源於《詩經》文體。
影響:
1,政治影響力
《論語》曾說“不學詩,無話可說”,可見《詩經》在當時社會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詩經》曾經在中國的外交場合發揮過重要作用。《文心雕龍》講“觀春秋錄,諷舊章,賞醉酒為榮,息入壹體。”
據說在外交場合,引用《詩經》中的句子,壹方面可以表達自己的學識和修養,另壹方面可以達到外交目的。
2.文學影響
《詩經》中的詩大多是抒情詩。甚至像《公牛》這樣的史詩也表達了祖先崇拜的思想感情。《詩經》以其數百首抒情詩奠定了中國抒情文學的傳統。
在後世,無論是唐宋詞還是宋、清詞,都是以抒情為主。抒情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奠定了中國抒情文學非常發達的傳統。
《詩經》的藝術技巧;
1和傅
傅卻是直接說出了壹件事情。朱解釋說,“記憶傳承者講述了他的故事,並坦率地說。”比如“七月”,是對壹年四季勞動生活的直接表述,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5月份,我搬股票,6月份,我抖羽毛,7月份,我在野外,8月份,在屋裏,9月份,10月份,蟋蟀來到我的床下”都是平實直接的描述,直接指出我想表現的東西。
2、比
比喻相當於比喻。《詩經》中比喻的用法是多種多樣的。全首都都有比較,比如《說書》。全詩把奴隸主比作壹只貪婪可恨的肥鼠,“碩鼠碩鼠,我沒有食物!三歲的女人,我願意計較。”用對比的手法,結合重復的句子,寫出了當時群眾的憤怒。
3.邢 (中國姓氏)
興就是興,就是在壹首詩的開頭談別的事情來引出這首詩講的是什麽。朱自清說,《閻石誌編》中“興”有兩層含義,壹是始,二是喻,合起來就是“興”。
所以,興是和畢分不開的。事實上,在《詩經》中,“興”常與“比”連用,如與“比興”連用。它不僅是壹個“桃死”,也是壹個家庭幸福,多子多孫的比喻。
當然,邢和畢是* * *壹樣的,但同時又是不同的。如“鴛鴦被於梁,掌擊其左翼。“君子要快樂長久”這句話意義不大。但值得註意的是,興雖然也可以吟誦無關之事或不視為比較,但本質上與比較是壹樣的,都是具象思維,象征心物合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