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流派的“意識流”小說,它流行於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法、英、美等國家。最著名的是法國的作家普魯斯特,愛爾蘭的喬伊斯,美國的福克納,英國的女作家陶樂賽·理查遜、維吉尼亞·沃爾芙等人。他們先後寫出不同於傳統小說的“意識流”小說,形成壹個頗有影響的文學流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作為壹個獨立的“意識流”派別,已不復存在;但他們創作的意識手法,卻被許多不同傾向的文學家廣泛地采用、發展,並且創作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通過研究證明,意識流同多數現代主義流派不同,“意識流”小說作家沒有***同的組織,也沒有打出統壹的什麽旗號;但是他們有著相似的哲學觀點和藝術觀點,有著相似的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而且互通聲息,互相影響,所以也應該稱為壹個比較獨特的小說流派。 不過“意識流”這個用語,首先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的。他認為人的意識不是片段的銜接,而是處於永遠流動的狀態中,所以稱為“意識流”。他解釋說:“意識——對它自己來說並不是以劈成碎片的樣子出現的。象“鏈條”可“系列”這樣壹些字眼都不能恰當地描述意識最初使自己呈現出來的樣子。它不是連接在壹起的東西,它流動著。“河”或“流”這樣的比喻才能自然地把它描寫出來。以後當我們談到它的時候,讓我們稱它為思想流、意識流主觀生活之流吧。 他的這段精辟論述,從而告訴我們“意識流”這個詞是怎麽來年,並不能使我們對“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有壹個明確的概念,也不能使用權我們對“意識流”小說同傳統小說的區別有壹個清醒地認識。因為從作品實際看,壹些傳統作家,如司湯達、福樓拜、托爾斯泰等,也是以精於刻畫心理著名的,而且他們寫人物的意識,也是具有壹定長度的“流”,並不可能跟著人物的意識永遠“流”下去。任何作品,在表現人物心理狀態時,實際上都是“流”和“片”的統壹。即從局部看,是“流”;而從全局看,不過是其中壹“片”或幾“片”而已。
上一篇:鄉愁是什麽意思?下一篇:倉庫管理軟件的國內外研究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