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文學在階級社會會有這樣的社會屬性?從本質上說,文學是社會生活反映在作家頭腦中的產物。我們從文學的對象和反映者兩個方面來簡單分析壹下。首先,從文學反映的對象來看,文學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生活。眾所周知,“在階級社會中,每壹個社會成員都是作為某壹階級的人而存在,生活在某種偽階級鬥爭的條件下。”因此,這種社會生活不可能不包含特定的階級內容。魯迅說:“文學不借人,也不能表現‘性’。當它用人的時候,而且還是在階級社會,就必然不能免除它的階級性,不需要被束縛。”
從反映者&作家的角度來看,在階級社會中,作家作為某壹階級的成員生活和從事創作活動。列寧說:“...沒有壹個活著的人不能站在這個階級或那個階級壹邊(既然他明白他們的相互關系),不能為這個階級或那個階級的勝利而高興,不能為它的失敗而悲傷,不能對敵視這個階級的人表示憤怒,不能傳播落後思想阻礙它的發展,等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高爾基稱作家為“階級的眼睛、耳朵和喉舌”類的器官”;階級意識。魯迅批評那些自稱高於階級的人,說“生在階級化的社會裏,就是做壹個高於階級的作家”,“就像用自己的手揪自己的頭發,離開大地”,這是不可能的。在壹個作家的創作過程中,無論題材的選擇。對人物的描寫,對所描寫的人和事的評價,反映了作家階層的傾向。例如,在《創業史》中,作者熱情贊揚和高度評價了積極組織和堅決走集體化道路的社會主義領袖梁生寶、高增福等人。破壞合作的壞人被無情地揭露和鞭笞。作家從作品中透露出的無產階級傾向也極為鮮明。
其實說白了,壹個階級有壹個階級的利益、價值觀、人生觀、生活方式,屬於那個階級特有的文化、藝術,當然還有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