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線建設包括大三線建設和小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是我國國家戰略後方基地的建設,是三線建設的主要部分。建設內容是以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為主體的中國國家戰略後方基地建設,包括交通、郵電,三線建設的主要部分是燃料電力、農業和輕工業。小三線建設是指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戰略後方地區建立區域後方基地,主要包括迫擊炮、火箭炮、無後坐力炮、步槍、機槍、沖鋒槍及其彈藥、地雷、手榴彈等輕武器工廠,包括工業、交通、郵電等。配套武器。主要滿足地方部隊和民兵在區域自衛戰爭中的作戰需要,也為野戰部隊提供武器彈藥。
三線建設的流程:
1964年8月,國家建委召開壹二線動遷會議,提出要小規模分散集中,少數尖端國防工程要“靠山、散、隱”(簡稱山、散、洞)。有些人必須進洞。宣布三線建設。
1964-1980期間,國家批準三線地區大中型建設項目1100多個。大量原本位於大城市的工廠和人才進入西部山區。甚至還有“為民備戰荒”、“做個好人馬上去三線”等口號號召人們去三線地區。
在文革初期,三線也是大量知青的目的地,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曾被分配到甘肅劉家峽水電站。出於國防方面的考慮,這些工廠的位置偏僻分散,導致企業後續發展遇到瓶頸。
如陜西漢中飛機產業基地有28個下屬單位分散在兩個地區7個縣,有壹家企業分散在6個自然村。汽車組裝零件要走幾十甚至幾百公裏,員工上班很不方便。
陜西新開工的400多個三線項目中,近90%遠離城市,分散在關中平原和陜南山區的48個縣。大部分都有壹個小廠,有的甚至不止壹個廠。版面被嘲諷為“羊糞”“瓜藤”“村風”。而且山區信息閉塞,生產的產品往往跟不上世界潮流,顯得落伍。
有時山區會爆發山洪等自然災害,企業往往損失慘重。冬天大雪封山後,工人們更加與世隔絕。當時人們用“它在中國幾個月,世界幾千年”來形容這些工廠的閉塞和環境的惡劣。所以很多廠礦都有醫院,商店,學校設施,成為壹個封閉的社會。
十堰等城市因為三線建設而崛起。從65438到0973,國家正式發文重點建設貴陽、重慶、安順、綿陽四個重點城市,後來成為全國三線企業的核心。
貴州、川東山區、川中平原、漢中、秦嶺北麓的新項目多,規模大,產業人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