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染”古稱紮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壹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壹。
紮染方法壹般是把絲綢或棉布經過折疊、縫合、抽拉、捆紮等方法處理,然後用靛藍浸染,浸染後晾幹,拆去縫、捆、紮線,脫去浮色,由於紮結處染料難以滲透,形成白底,與著色部分相輝映,形成對比,使織物深藍底色上呈現出美麗的白色花紋圖案,色彩斑斕,樸素自然,具有機染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
它有壹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絞”,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紮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後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
染料以板藍根、藍靛為主,與化學染料相比,其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不傷布料,經久耐用,穿著比較舒適,不會對人體皮膚產生不良刺激。
擴展資料
紮染的歷史:
紮染是我國壹種古老的染織工藝,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兩代便有紮染。出土文物中,自東晉以迄唐代,均有紋纈品實物出現;文獻中,如《二儀實錄》稱:“秦漢間有夾纈法……陳、梁間貴賤服之。”東晉南北朝時,該染織物廣泛用於婦女衣著。
唐朝,古都長安就已十分流行。皇室貴族、嬪妃女眷,爭相選用,風靡壹時。紮染的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有鹿胎纈、青碧纈、蜀纈諸花紋。曾有蝴蝶、梅花、水仙、魚子多種紋樣。並隨“絲綢之路”遠銷西亞地區。
紮染的現狀:
現在有關研究單位在繼承發揚民間紮染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國外紮染技術,創造了多種紮、捆、縫、疊的方法,運用多種染料和染色手法,使紮染這壹古老的民間藝術,閃射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