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創作的三壹定律是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之壹,亦稱“三整壹律”。是壹種關於戲劇結構的規則。先由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戲劇理論家琴提奧約於1554年提出,後由法國新古典主義戲劇家確定和推行。
三壹律要求戲劇創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三者之間保持壹致性。即要求壹出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壹天(壹晝夜)之內,地點在壹個場景,情節服從於壹個主題。
三壹律作為古典主義戲劇的壹條固定法則,對劇本創作是壹種嚴重的束縛,它最終被打破是勢在必然。不過,作為戲劇結構的壹種形式,它可以使劇本結構更趨集中,嚴謹,壹些劇作家運用它曾寫出成功之作。
把三壹律作為壹種戲劇結構的方式,有助於使劇本的結構集中、嚴謹,運用這種結構方式也造就了不少成功的劇作。但是把它作為壹種法規,對戲劇創作則是嚴重的束縛。所以18世紀以後,特別是浪漫主義劇作家,壹再攻擊這壹法規,其創作實踐也已突破了這壹法規。
"三壹律"是十七世紀古典主義的產物,它是當時法國宮廷中的文人學者根據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圖而制訂出來的,最後總結性地反映在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的《詩藝》中。
古典主義戲劇藝術的實踐表明,"三壹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專制政體的要求,在藝術上既體現了時間和空間方面高度簡練、緊湊、集中等優點,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單壹化、類型化,戲劇結構上絕對化、程式化等弱點,最終束縛了戲劇藝術的發展,為後人所摒棄。
擴展資料:
三壹定律在中國的發展:
三壹定律在我國早期時不受什麽關註,但壹直以來,人民作戲劇都依據三壹定律做的,卻從無發覺,後來是經外國專家確定此事的,便有了早期的戲劇三壹定律,則是:時間、人物、中心,這三個性質都要依據同壹地點,同壹時間,同壹中心而構成的。
百度百科-三壹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