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仁、義、禮、智、信。在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的“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和“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壹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壹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壹。
怎樣做到仁呢?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壹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麽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自己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這表明孔子認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
仁的精神價值重要體現就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以博大寬厚胸懷來愛護民眾,這是自我認知的壹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態的內在反映。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並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思想,這才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
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說的理論體系,更多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麽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壹般民眾人格升華、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
義是我國古代壹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壹步闡述了義。義是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全部生命源泉。正義體現著人與自然互動產生的全部人類文明發展所遵循的內在規律。正義更直觀揭示了中國傳統辯證哲學的精氣神,意義廣泛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