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壹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而在佛教中的“禪”是“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就是在生活中靜靜過濾碎片,修正錯誤的思維,拋棄惡念。
佛教普遍采用的壹種修習方法,源於婆羅門經典《奧義書》所講的即:靜坐調心、制禦意誌、超越喜憂以達到“梵”的境界。修禪,可以靜治煩,實現去惡從善、由癡而智、由染汙到清凈的轉變。使修習者從心緒寧靜到心身愉悅,進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三種禪介紹
1、世間禪,乃色界、無色界之禪定,有二:
①根本味禪:有四禪、四無量、四空等三品,合稱十二門禪。乃厭離欲界之散亂而修四禪,欲求大福則修四無量,厭色籠者修四空。
②根本凈禪:逢佛出世,聞佛說法,則得依之而直發無漏智,故稱凈禪。有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三品,分別為慧性多、定性多、定慧均等所修。
2、出世禪:觀、練、薰、修四種:
①觀禪:觀為觀照。明觀諦照不凈等境,故稱為觀。有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壹切處四種。
②練禪:練為鍛煉,即指九次第定,此禪由淺至深,順序鍛煉四禪、滅盡定,依不雜異念,以無漏法鍛煉而滅有漏,通達八地。
③薰禪:薰為薰熟自在義,如獅子奮迅三昧,能除異念之間雜念,得順逆進退皆隨意自在!
④修禪:超越三昧,修治前定,使之精妙,可超越出入自在!
3、出世間上上禪:即
三種禪 - “地持經”卷五之九種大禪
①自性禪:修觀心之實相,不外求。
②壹切禪:能得自行化他壹切功德。
③難禪:為深妙難修之禪。
④壹切門禪:壹切禪定皆由此門而出。
⑤善人禪:大善根之眾生所***修。
⑥壹切行禪:含攝大乘之壹切行法。
⑦除惱禪:除滅眾生之苦惱。
⑧此世他世樂禪:令眾生悉得二世之樂。
⑨清凈凈禪:惑業斷盡,得大菩提之凈報。
擴展資料
中國禪的產生與發展,完全是印度佛教東傳之後,逐漸地與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相結合的產物。既有僧肇的造論,也有道生的說法,他們這些東土大德對佛法的弘揚,就為中國禪宗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齊梁之間,寶誌禪師的《大乘贊》,就頗近後世禪門的頓教思想,善會的禪修則已開啟了“中國禪”之先河(詳香港《內明》298期之拙文)。只緣東土有此大乘氣象,以故達摩祖師的東渡,方才找到了其禪法順利弘傳的緣(條件)。
也由於中國早期就具備了禪法弘傳的基礎,故六祖以後的禪法必然朝著單刀直入、當下即得的道路發展。這壹發展方向雖然曾壹度發展到了“呵佛罵祖”的境地,但畢竟只是在破斥學人的情識上的我執與法執上作功夫,而作為真正永恒的佛法是罵也罵不掉的,而真正的覺者也是罵不到的。
所謂“丹霞燒木佛,院主落須眉”,其緣由就在這裏。假如像胡適先生所說的那樣,禪家不做禪定修持,不對人生的終極目標作追求,那自然也就找不到自身的歸宿(即雲門和尚所說的“臘月三十日”)。而作為心性解脫的禪宗也將會從佛教的軌道上顛覆,從而轉化到純學術的方向上去了。
佛教最具中國特色者是禪宗,也就是由於禪法在不違背佛教的根本教義的前提下,又能充分註意與東土的中國文化相融合,使之徹底地“中國化”,而又不脫離佛教的基本軌則。倘若離開了這樣壹個基本原則,也就無從談“中國禪”了,更無從談中國的佛教了。
百度百科-禪
百度百科-中國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