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開始準備春耕。
雨——天氣轉暖,春回大地。
驚雷預示著好天氣。
春分——越冬作物,如冬小麥,開始生長,晝夜長短相等。
清明——清明前後的壹場雨,勝過壹個書生的成功。
谷雨-雨制造了壹百個山谷。
在漫長的夏天,莊稼長勢喜人。
小滿——來源於小滿,夏季作物如大麥、冬小麥等已經結果,種子逐漸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
芒籽-有芒的作物開始播種。
夏季至日-最長的白天和最長的光合作用。
微暑——天氣更熱,雨水增多。
大夏——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雨洪災害最頻繁。
立秋——秋天到了。
夏天-夏天結束了。
植被上開始出現白露——露珠,天氣真的轉冷了。
秋分——白天和黑夜的長度相等
寒露-比白露更冷的露珠
初霜——開始結霜了,這個時候柿子很好吃。
立冬-現在是冬天。
小雪——開始下雪了,但是不大。
大雪-薛瑞預示著壹個好年景
冬天的至日——白天最短
小寒——開始進入最冷的時候,要防止農作物受凍。
大寒——天寒地凍,但開始有變暖的跡象。
擴展數據: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震春清谷,盛夏滿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兩個節日每月不變,最多相差壹兩天。
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8月23日。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設定了四個節氣,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鄧萍撰寫的《太初歷》正式在歷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零度沿黃河經度運行15度的時間稱為“壹個節氣”。每年360度運行,* * *經歷24個節氣,每月2次。其中,每個月的第壹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長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個節氣;每個月的第二個節氣是“中氣”,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滿、夏至日、大暑、酷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持續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壹年的視運動,所以節氣的日期在現行公歷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為6日和21,下半年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
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