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民間習武的禁忌被打破,為解救民族危機,孫中山、馮玉祥等政界領袖提倡武風,甚至直接在武術館任職,中華武學呈現出壹個高峰期,其中形意拳壹門風光無限,代表著武術實戰的最高水平。
因而,從小我們便是被武學氛圍所熏染,影視劇也是層出不窮。《武林外傳》《壹個人的武林》《葉問》等在當時也是風靡壹時,掀起了壹時的武俠熱。其實對於中華武學,雖然沒有電視劇中演的那麽神乎奇乎的,但也確實博大精深。因此也有不少人追求武林絕學,就比如他——李仲軒。
他是中華武學最後壹個高峰期的最後壹位見證者,本出身於京津地區的官宦大家族,但為學武藝,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場身份”的門規,毅然決然的放棄做官的機會。從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等形意拳宗師。他就是江湖上人稱二先生的武術宗師——李仲軒
李仲軒先生年輕時,拜入唐維祿、尚雲祥、薛顛三位形意拳大師門下,後退隱幾十年,未曾受過武術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擾,他所見證的三位大師的生活、功夫造詣,令人窺見了原汁原味的中華武學。
李仲軒先生生於書香門第,被唐維祿悉心培養,被尚雲祥、薛顛破例收於門下,三位大師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質。
其中,李仲軒拜尚雲祥為師時,還出現了壹個小插曲:尚雲祥開始是不願收他的,尚雲祥給出的理由是:“老師傅,小徒弟(尚雲祥年長李仲軒51歲),以後給人當祖宗呀!”在李仲軒第壹位師傅唐維祿的勸說下,尚雲祥才肯他為徒弟,但是,有壹個附加條件,那就是“學成後不收徒”,免得亂了武林輩份。李仲軒當即對著兩位恩師立下“學成後不收徒”的誓言。隨後,才舉行了拜師儀式。
他從三十四歲開始隱身退隱江湖,壹生遵守恩師尚雲祥的誓言,從未收徒。時間輪回,前輩們相繼逝去,甚至自己同輩的武林道友逐漸雕零,李仲軒自然成了中華武學最後壹個高峰期的最後壹位見證者。當年的形意拳可謂名不虛傳,甚至代表了當時中華武術實戰的最高水平。
值得壹提的是,由於李仲軒出身高貴,有壹定的文學修養,所以在退隱江湖後,又因師父誓言終身未收徒,所以他把時間都用在了武學著作上,晚年曾在《武魂》雜誌上發表了壹系列的文章,最突出的貢獻是用盡心力寫出了《逝去的武林》壹書。從此書中可以領略中華武術的神奇與厲害。
而在李仲軒的記述中,薛顛等武林前輩的功夫之高讓現代人看來簡直匪夷所思,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這本書,從中可以窺測傳統中華武術的神奇與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