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和大米(平壩地區)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小麥、蕎麥和土豆,喜歡吃酸辣和糯米粑粑。在仡佬族的副食中,糯米是壹種珍貴的食物,大年初壹“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友、重陽送禮的習俗壹直保留至今。
2.服裝:
仡佬族的服飾文化因其跌宕起伏而獨具特色。清朝前後,衣服多為家紡麻布,染成藍色、藍色。民國以後,各民族交流文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審美標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發生變化。無論男女老少,他們的服飾逐漸符合當地漢族。
現在人們的日常穿著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變化多樣。質地從純棉布、滌綸卡發展到羊毛、亞麻、滌綸等。農村的仡佬族也是壹季多穿,只有在各種節日慶典時才會刻意穿自己的民族服飾。
3.婚姻:
新中國成立前,仡佬族各支系互不通婚,實行內婚制的支系,但不允許同宗通婚,習慣於近親通婚。青年男女壹般在十四五歲訂婚,甚至還有“綁帶親戚”“指婚”。
仡佬族的婚禮有多種形式。大部分地區都有“男不相迎”、新娘走位等傳統習俗,新婚夫婦在婚禮期間有不同的房間。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仡佬族與漢族、布依族、彜族、苗族等民族的長期雜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自由戀愛的方式締結族際婚姻,並在相關政府機構登記結婚。
擴展數據
仡佬族文學藝術;
1.仡佬族民間文學中有傳說、詩歌和諺語。民間故事多是關於天地的誕生,仡佬族的起源,以及英雄和勞動人民的聰明、善良和勤勞,如造天地、阿陽兄弟造人煙、竹王、勇敢的姑娘、聾哥、瞎哥偷羊等。
2.銅鼓、喇叭、笛子、葫蘆笙是仡佬族歷史上常用的樂器,木桶是仡佬族特有的樂器。桶的制作方法是把芯從兩尺多長的木桶裏戳出來,鉆兩個孔,上端插壹個竹筒。演奏時發出“哇哇哇哇”的聲音,仡佬族因此得名。
3.仡佬族的舞蹈有“丁翁羅”、“親吻敬酒舞”、“酒舞”、“陶盆夾克衫舞”、“踩堂舞”、“祭山神舞”、“祭天娘舞”等。
中國政府網-仡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