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仡佬族有什麽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

仡佬族有什麽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

1、風俗習慣

在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稻米(平壩地區)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麥子、蕎子及薯類,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為珍貴食品,年節打粑“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家,重陽獻新送親友,這壹習俗壹直保存至今。

咂酒也是仡佬族的特色飲食。制作時以玉米、小麥、小米、高粱為原料,經過煮熟以後,發酵裝缸。裝缸時,先用兩根手指大、約壹米長的水竹竿(其中壹根用火燎抈彎),除頂端留壹竹節外,其余竹節打空,插入缸中後再密封。

密封的時間越長,酒味越醇濃。飲用時,將頂端的竹節打空,直竿進空氣,彎竿作吸具。無論筵席或平時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依次吸吮。

凡婚喪喜慶,都要設宴酬賓。壹般二三十桌,多則百余桌。因為事先往往沒有準備,所以喪事席壹般不大講究,吊客也不在意,有“不迎不送喪家禮,自去自來自送情”之俗。過去經濟窘迫,辦席不易,有“喪事場中現說起,招男嫁女講不起,生朝滿期鬼慫起”之說。

2、傳統文化

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專司祭祀、祈福求壽、退鬼、超度亡靈的巫師。仡佬族人創業、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 衣食住行與山林息息相關, 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

有些人家對古樹巨石頂禮膜拜, 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獻酒、肉、糍粑祭奠, 祈保子孫安康。每逢旱、澇、病、蟲災, 便掛善募捐, 請道士設壇打醮作法事, 祈禱諸神禳災保平安。住處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樹常會被作為神樹來祭祀和崇拜。

壹旦選定後, 則要對該地區實行封山, 禁止任何不當的行為, 包括禁止砍樹和放牧, 這在客觀上保護了當地的植被資源, 維持了生態環境。

擴展資料:

仡佬族概況

仡佬族總人口為57.94萬人(2000年),其中96.49%(即55.90萬人)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的務川和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石阡縣,其余分別散居在安順、平壩、普定、關嶺、清鎮、正安、鳳崗、松桃、黔西、六枝、織金、大方等二十多個縣市。

仡佬族原來分為許多不同的支系,每個支系的名稱各不相同。新中國成立後,經各地仡佬族代表協商,報經國務院同意,1956年公布統壹稱為仡佬族。1983年,隨著民族識別、民族成分恢復工作的進行,根據國家的民族政策,經縣以上政府批準,又有25萬多人恢復了仡佬族民族成分。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在語音系統上接近苗語,在語音、語法上有個別現象又近壯、侗語。它與苗瑤語族語言和壯侗語族語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詞。學界的壹種觀點認為,把仡佬語族看成漢藏語系中壹個獨立的語族較合適,其名稱可以叫僚語族或仡佬語族。

仡佬語分四個方言,習慣上稱為“稿方言”、“哈給方言”、“多羅方言”和“阿歐方言”。仡佬語的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並呈現犬牙交錯的方言土語分布。壹個縣往往有幾種仡佬語方言並存。

在語言使用方面,目前只有貴州省的平壩縣大狗場、安順市西秀區的灣子寨、黑寨、普定縣的新寨、關嶺縣的麻凹、六枝的居都、大方縣普底鄉紅豐村、雲南省麻栗坡縣月亮灣和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三沖仡佬族語言較為完整。

據調查,當前完全或部分地以仡佬語作為母語的仡佬族最多不超過6000人,大約只占仡佬族總人口的1.1%。絕大多數的仡佬族使用漢語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也有少數成員會講當地的苗語、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漢文。

中國政府網-仡佬族

  • 上一篇:中國南方采茶區流行的民間歌舞體裁是什麽歌?
  • 下一篇:企業在線培訓平臺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