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中國人,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如人定勝天,銳意進取,剛正不阿,居安思危,愛國愛民等。,始終是我們民族在千變萬化的社會實踐中面對各種矛盾和危機時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基於危機感,賦予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的長江黃河,壹路行進在世界的東方。
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有責任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列寧說:“愛國主義是對自己國家幾千年來鞏固下來的最深厚的感情。”古往今來,許多仁人誌士為了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誠信方面為後人樹立了榜樣。如見解深刻的林則徐,推翻帝制的孫中山,壹臉冷峻的魯迅,無數為國捐軀的* * *黨員等等。,都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靈魂,誠信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執著追求的完美精神氣質。
壹個人、壹個民族、壹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決心決定了壹個人、壹個民族、壹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偉人毛澤東在去廣州革命根據地的路上,路過長沙,寫下“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表現了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並為之奮鬥終生的遠大誌向。十九歲的周恩來的《大江歌》也體現了他改造舊中國的遠大抱負,可謂少年雄心。有誌者事竟成,這就需要我們胸懷大誌,努力奮鬥。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極其豐富,這與古人的勤勞是分不開的。杜甫的“讀書如書,寫作如神”;荀子把“不知道就問”等同於“不會就學”。可見他們都是把學習和提問聯系在壹起的。不學不問,如何成為學者?學習靠問,這樣才能提高,才能超越。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我們中學生來說,勤奮和好奇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中多思考,大膽質疑,逐步形成勤學好問的良好品德。
尊老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禮儀之邦,我國人民歷來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歷史上流傳甚廣的“三顧茅廬”等成語典故,就深刻地反映了這壹點。對他人彬彬有禮,是對他人的尊重,是維持人與人之間正常關系的準則。有禮貌有禮貌的人,大多是把別人放在第壹位,把社會放在第壹位。對別人真誠也是壹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
壹個國家要有自己的中華之魂,壹個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這樣才能匯聚全民族的智慧,形成無比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愛國主義和氣節;努力,有決心;勤奮好學;尊老、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國的靈魂和中華民族的精神。當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遠非以上所能概括。
不是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鑄就了我們的靈魂,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它積澱了源遠流長的道德文化底蘊,蘊含了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體現了對理想人格真善美的追求,展現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偉大民族精神。
當妳禮貌地向老師、長輩、客人問好時;當妳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當妳學會向父母表達孝心的時候;當妳學會珍惜每壹粒糧食;當妳學會了“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當妳敢於承認錯誤的時候;當妳胸懷大誌,腳踏實地的時候,妳所做的壹切不就是為了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