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展覽梳理了故宮的開建、落成和完善的過程,揭開了故宮建設密碼“八大作”,讓人們了解故宮建設興衰史,也讓人們感受當今故宮重新煥發的光彩。
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故宮的這次展覽無疑激發了人們的文化需求,增加了人們旅遊打卡的動力。
天上紫薇垣,地上紫禁城。
故宮舊稱紫禁城。1420年12月,明成祖朱棣發布詔書,宣告紫禁城建成。此後,明代的十四位皇帝和清代十位皇帝不斷擘畫故宮的版圖,完善故宮的建築設計。在這六百年的傳承中,體現出強烈民族融合特色。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壹。作為皇家禦用建築,紫禁城堪稱我國建築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結了上千年的建築工匠的智慧,將傳統設計藝術和建築完美融合。如,我國建築特有的“過白”,利用近景建築或其他景物,構成“鏡框”,留出適當的天地空白,使畫面構圖完美。
建築學家梁思成曾說過:“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築。但遺憾的是,並不是每個民族都能從古建築中理解並發揚自己的文化。”反觀當下,有必要思考壹下我國城市建築設計的問題。
建築是城市展示形象的窗口,也在壹定程度上帶動當地經濟、旅遊業的發展。但壹些盲目跟風模仿甚至“奇葩”的建築出現,也影響了城市的口碑。
究其根源在於,在壹些城市建設中沒有系統研究傳統文化,也沒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課,為“雷人”建築的出籠提供了溫床。另外,建築設計存在貪快、出奇的心理,這樣用力過猛,就容易出現“奇奇怪怪”。
傳承傳統文化,不是照葫蘆畫瓢,而是既要畫皮更要畫骨。建築設計應與當地城市乃至區域的文化傳統相匹配,讓建築與城市文化充分融合,這樣才不會產生割裂感,也會成為城市濃墨重彩的壹筆。從該意義出發,相關部門在規劃設計建築時,本著科學、嚴謹和敬畏的態度,堅定文化自信,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回到本次故宮展覽活動。這次展覽用丹辰永固作為主題,展示了故宮講好中國故事的決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又與時俱進。那麽,六百年故宮將是壹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為後世設計師們提供中國的建築文化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