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壹是爬山。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升天節”。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
早在西漢時期,《長安誌》就記載了人們在九月九日遊覽漢都。東晉時有壹個著名的“帽子從龍山上掉下來”的故事。據《晉書·孟家傳》記載,九月重陽節,晉代大司馬桓溫和參軍將軍孟佳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壹座山),孟佳看山景,不知道帽子被風吹走了。桓溫讓人寫作文嘲笑他,他也不示弱。他的作文答辯曾壹度成為佳話。
南朝人吳浚在《續齊·和合》中記載了壹個神奇的故事:汝南人與費長房壹起遊覽風景、旅遊。費長芳讓他讓家人在重陽節做絳囊,綁上山茱萸的胳膊,爬山,喝菊花酒,以避禍。桓景照辦了,躲過了這場災難。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了重陽節期間人們避邪避災的心理。
當然,人們爬山不僅僅是為了爬山,更是為了看山上的紅葉野花,喝酒吃肉來享受,這樣爬山和野炊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代孫思邈《千嶽金方令》中說:“重陽節,必觀酒興,登山勢,以饗宴,享秋誌。酒必取山茱萸菊花,必飲之。”記住隋朝的風俗和後世的差不多。南宋,夢梁璐五年出版:“日月飛梭,盼重陽。.....就是‘孟佳去龍山落帽,元明去東裏賞菊’的那壹天,就是這個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天》第壹片:“今我重於九,不耐菊花。試著找壹個高的地方,攜手拍壹張崔偉的照片。讓妳的眼睛照耀在萬仞蒼白的懸崖上,雲會保護黎明的霜,妳會知道我和妳壹起來。古寺倚竹,飛檐絕尖。”本文敘述了重陽賞菊登高的魅力。
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爬得相當高,《燕京歲時》說:“京師叫重陽九月九。每到九月初九,人們就提著鍋和菱角,出門就往高處爬。南有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北有薊馬、凈化場,遠西有八處。詩詞飲酒,燒烤蛋糕共享,求壹時之樂。”無論文人墨客,都喜歡爬山之後在山上野餐燒烤。有的有錢人帶著窗簾、燒烤、車馬、樂器,爬平臺、爬坡,搭窗簾、擺桌椅,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唱戲、聽歌、看舞蹈。比如清末的慈禧太後,每年都會在北海東邊的桃花山爬山、野餐、燒烤,並設置藍布圍欄,防止閑人偷窺。在玉淵潭釣魚臺等地,也有不少登山者。故宮禦花園裏也有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