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川宜賓到三峽巫山,由於水流湍急,自然是纖夫們不可或缺的風景。他們壹邊拉纖維,壹邊在河邊撿幾塊石頭,立起瓦罐,舀幾勺河水,在桶上生火,往鍋裏放菜,如果沒有菜,就就地取材,扒拉壹些野菜,加海椒、花椒等調料,涮燙,吃完後品嘗。方便烹飪習俗其次是河邊。
後來碼頭上的小販見這種燙法有利可圖,就把菜和竈都改造了,放在擔子兩頭,邊走邊喊,河邊橋上賣勞力的朋友圍著擔子樂此不疲。
麻辣燙漸漸從河邊走到岸邊。
這就是麻辣燙的由來。
麻辣湯燦可以說是四川火鍋的前身,也可以說是火鍋的簡化版。只有肉和蔬菜放在竹簽上。吃的時候,把大量的肉和蔬菜放在竹簽上,放進翻滾的紅湯裏。正宗的吃法不是壹串壹串的吃,而是抓壹把,用筷子輕輕壹劃,菜就壹個接壹個的落入香油碟中,然後盡情的吃!吃火鍋用的食材,麻辣燙裏也有,但是麻辣燙給吃的人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食物。
就是這麽壹個小麻辣燙,我們請人吃飯可能誰也想不到,但是在大街小巷經常會不小心撞見。壹如既往的火了近20年。
沒有豪華的裝修,沒有昂貴的菜肴,沒有笑得像花壹樣的餐廳領班,甚至沒有像樣的招牌。地上有幾張桌子,兩個爐子和竹簽。所以每天都被壹圈人圍著,自得其樂,忘乎所以。
那種感覺就壹個字:“爽”!
重慶火鍋出現的時間稍晚,只出現在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1)。
經過多方考證,重慶火鍋真正的發源地是長江之濱的酒城瀘州的小米灘(現高壩二十五廠)。
那時候長江沿岸的船夫經常在小米灘(小米灘當時是四川長江沿岸壹個很中庸的碼頭)。
停船生火做飯驅寒。這個炊具只是壹個瓦罐。鍋裏裝滿水(湯),拌上各種蔬菜,再加入花椒和辣椒去濕(因為有
“菜為三分之壹糧,椒為衣”)。
船夫們吃了之後,覺得它很美(在他們心中),於是它從壹個口傳到十個口,又從壹個口傳到另壹個口,傳遍了長江沿岸的碼頭。
當時重慶是水路運輸大動脈,比瀘州大很多。
這種飲食習俗流傳下來,傳到重慶後,又有了變化。
當時壹些苦力(“棒棒”)看到這種吃法,就去殺牛場撿壹些丟棄的牛內臟在長江裏洗幹凈,切成小塊,和船夫壹起吃。
大家都覺得很好吃,可以填飽肚子,驅寒。
後來有人幹脆拎起(兩個)籃子,壹頭放點牛雜(主要是牛百葉)和配菜,另壹頭放個泥竈,竈上放個分好的“洋鐵盆”。盆裏煮著又辣又鹹又香的鹵汁,河邊、橋邊、街上每天都有賣。
於是這些船夫和苦力(棍棍)就不再自己做飯了,他們每個人都決定趁熱吃到飽花不了多少錢,既經濟又方便,還能增加熱量。
除了那些苦力,越來越多的人圍過來挑擔子吃飯。
直到民國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進了小飯館,把這些肩膀搬到了餐桌上,泥爐還在,只是把鐵盆換成了小銅鍋,鹵汁和蘸醬由食客自己協調,做到幹凈,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慢慢的,這樣的小飯館越開越多,幾乎都在重慶那邊江北的壹條小街上,吃的人也不少。這是“重慶毛肚火鍋”。
後來為了記住這種吃法來自小米灘,人們幹脆把這條街叫做“小米街”。
甚至到了後來的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火鍋也日漸興盛。官員、金融巨頭、商人、記者都以吃火鍋為榮,甚至有人把這家火鍋店搞得很高貴。
很多新中國成立前夕去臺灣省的* * *老兵,至今對重慶火鍋的美味念念不忘,有的還在臺灣省開了火鍋店(但因為原料的原因,趕不上重慶當地的風味)。
所以現在很多書都說重慶火鍋起源於重慶江北,其實起源於瀘州,發展於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