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半百或知人生,六十而美麗或順從,七十而古稀,八十而九十。
Mào dié:八九十歲,壹般指老年男性。在古代,男女在稱呼年齡上是有區別的。壹般來說,男人稱之為“長壽”,女人不稱之為長壽,壹般稱之為“幸福”。雲南羅平富樂下菜園村有壹塊古匾,說該村王興壹位老婦人曾活了100多歲,因此有此稱號。
這裏“期”的意思是期待、期望,“H”的意思是贍養,“期”的意思是壹個人因為年事已高,需要並期望他的子孫來贍養他。
擴展數據:
古代不同時代的稱謂
1,池子:壹個新生的嬰兒。孔對說,“壹個孩子生下來就是紅色的,所以有人說他是個孩子。
2.繈褓:又稱“繈褓”和“結實的衣服”,原意是把被子和帶子裹在嬰兒身上。如《後漢書·玉環傳》:“幼君之時,愈護之。”後來指壹歲以下的嬰兒。
3.童年:指兩三歲的孩子。孟子盡心:“子之子也。”趙琪註:“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在兩三歲之間,當我還是個嬰兒的時候,我知道我的孩子在笑,所以我可以擁抱他。”也叫“嬰兒抱抱”。
4.孩子換牙。《漢詩列傳》:“男八月生牙,八歲露牙;女人七月生牙,七歲露齒。”也就是七八歲的孩子。
5.喪:指童年。當孩子們長大後,他們不能再紮發髻,頭發自然下垂,所以“哭泣”被用來指童年。
6.幼兒園:10歲。《禮記·曲禮·尚》:“人生十年,年少而學。”鄭玄註:“可以趁年輕學。”後來,他把十歲稱為“學前之年”。
7.壹般角度:指童年。古代男青年未冠,女青年未嫁,發型稀疏,就是把頭發梳成兩個發髻,好像是頭的壹角。
8.豆蔻:原為植物名稱,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送別》詩曰:“花美十三余,豆蔻二月初。”後來因為女子十三四歲,就叫她“豆蔻”。
9.而後勤:指年滿15歲的女性。傅,原指古代簪子。壹般15歲以後,古代女性把頭發盤起來,用簪子蓋住,表示已經成年。
10.束發:男15歲。在古代,當壹個男孩成為孩子時,他的頭發被綁成壹個發髻,因為他認為這是孩子的代名詞。《戴··富寶》:“讓我們上大學,學大藝,成全大節。”
11.破瓜:指十六歲的女子。舊時學者以“瓜”字為2008年,稱為十六歲,多用於女性。
12.弱冠:指二十歲的男人。在古代,男子20歲時加冠儀式,以示成年,也稱加冠。
13.站著:30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來,他把30歲稱為“站立”之年。
14.毫無疑問: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來用作40歲的代理。
15.知命:50。《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妳到了50歲才知道自己的命運。後人把“知命”作為五十歲的綽號。
16.二順:60歲。它來源於天幹地支的輪回。天幹十種,地支十二種。壹個輪回正好是六十年,所以就是六十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