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

“豆腐”-被曹雪芹鐘愛的美食

豆腐·制作工序

step1:浸泡黃豆.

step2:磨豆子 。

step3:磨好的漿加入開水稀釋 。

step4:將豆漿放入布袋,濾出渣 放入桶內,再次加水,濾渣。

豆腐·制作工序

step5:將濾出的豆漿大火煮開。

step6:調好鹵水分四次放入煮開的豆漿裏。

step7:加入鹵水後的豆漿慢慢變成豆腐花,將豆腐花裝箱。

step8:將紗布包 好,放上壓板,再壓上重物,壓出水,是豆腐成型。

認識豆腐

豆腐是壹種營養豐富又歷史悠久的食材,大眾對豆腐的喜愛推動了豆腐制作工藝的前進和發展。豆腐主要的生產過程壹是制漿,即將大豆制成豆漿;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漿在熱與凝固劑的***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膠體,即豆腐。

豆腐內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這樣的健康食品壹直深受大家的喜愛,但要想更好地發揮豆腐的營養價值,還需要註意做好搭配。

豆腐·發展歷史

我國是豆腐的發源地。相傳,淮南王劉安的母親喜歡吃黃豆,有壹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黃豆,劉安就叫人把黃豆磨成粉,怕粉太幹,便沖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鹽鹵,結果凝成了塊狀的東西,即豆腐花。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興,病勢好轉,於是豆腐就流傳了下來。

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劉安在組織方士們煉丹實踐中發明的。方士們在煉丹中使用了許多礦物和無機鹽,偶爾發現石膏或其他鹽類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宋朝著名詩人朱憙詩曰:“種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並自註"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

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豆腐》: “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豆腐·古代文化

豆腐的產生,在歷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有很多描繪,。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有關豆腐烹飪知識的內容非常多。如第四十壹回賈母兩宴大觀園,鳳姐夾茄董給劉姥姥吃。(茄董的配料就是“五香豆腐幹,揚州人稱為茶幹”。)

第八回,寫寶玉向尤氏要了壹碟“豆腐皮包子”,送給晴雯。豆腐皮包子,以腐皮作為主料,制作素魚、素雞、素燒鴨等,並且還以腐皮作配料,以筍絲、蝦仁作湯羹,腐皮作包皮,裹制蒸魚、燒賣、包子等。由此可知,“豆腐”飲食已在曹雪芹的心目中占據了壹席之地。

豆腐·古詩詞

蜜酒歌(宋·蘇軾)

脯青苔,炙青蒲,爛蒸鵝鴨乃匏壺。

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甚蜜酒。

劉秀野蔬食十三詩韻(宋·朱憙)

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布。

豆腐(元·鄭允端)

種豆南山下,霜風老英鮮。磨著流,蒸煮結清泉。

色比土酥凈,香逾石髓堅。味之有余美,五食勿與傳。

  • 上一篇:豆腐
  • 下一篇:傳統佳節,文明紀念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