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以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培養人的正向心理,把人的優勢和美德發揮出來,從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對人類優勢和美德的挖掘,積極心理學與歷史上不少哲學學說有***通點,也有自己的特點: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
現代社會中,以抑郁癥為首,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對此,積極心理學重視對心理疾患的預防,提出積極預防思想,認為通過挖掘困境中的個體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預防。這與提高人體免疫力來預防疾病的思想相似。
人具有社會性,以往的心理學往往忽略了這壹點,甚至脫離人們的社會環境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理。積極心理學則認為必須在社會文化生態大系統中考察人的心理,註意到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與社會背景的聯系性。把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和諧聯系在壹起,這是積極心理學最值得肯定的地方之壹。
以往的心理學,研究以人性的弱點、缺點為主,形成壹種悲觀人性觀。積極心理學以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理論基礎,註重人性的優點倡導研究和探索人類的美德,恢復了人性的積極面。不過,積極心理學忽視心理消極防禦機制作用、不能直面人性的弱點也是受到質疑的地方。
據了解,積極心理學是國際心理學界近十年來興起的學術研究思潮,並迅速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關註。國內,雖然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和探索還處於起步的階段,不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把積極心理學引入學校教育。作為心理學界極具生命力的新興思潮,積極心理學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有很大的空間和廣闊的前景,國內許多學者對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抱有期待。
有學者認為,積極心理學因為發展的歷史較短,缺少有重要影響的縱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例如,由於文化差異,人們對於快樂、幸福的理解會有所不同。人的心理,有普遍性,更有特殊性。因此,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應該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學術界,已經有不少探討積極心理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論文。有學者指出,“修齊治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窮則獨善其身,大澤兼濟天下”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心理學思想。
以筆者看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能與積極心理學融通的還是儒家思想。如馬丁·塞裏格曼研究發現,人類具有6項普適性美德: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而這6項普適性美德,儒家早已經有類似的歸納:仁、義、禮、智、信。在儒家看來,達到“和”,人才能快樂、幸福。和,是人內心的和諧、是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社會的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科技與人文的和諧。
儒家的心學壹派,肯定人先驗的道德意識——良知,以追求天理(“仁、義、禮、智”的總和)為目標,又以“知行合壹”、“知行並進”推動人的積極性、挖掘人的潛能。“善”,既屬於道德範疇,還屬於效益範疇,應該是道德和效益的統壹。積極、快樂、幸福、妳好我也好,都是“善”,反之就是惡。心學認為良知有分辨善惡的本能,那麽,在分辨善惡之後,在生活工作中“為善去惡”,即儒家的“積極心理學”。
原載於《增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