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文化壹向主張創新,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要求君子“與時偕行”,每天都要進步,達到壹個新的境界。《詩經》稱:“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是繼承商而來,雖是舊邦,使命是新的。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也可以說是舊邦,但有新命,新命就是現代化。商周時期的人為了讓子孫牢記使命,不斷創新,把這些話刻在器物上,甚至要求他們做到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不要保守,要創新,要進步。早在周朝人們就認識到創新有利於發展,不創新就會落後,落後就沒有生命力。河南提出創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重心是傳承和創新。傳承和創新是中原區域文化發展的關鍵所在。任何壹種文化,都必須是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壯大並得以提升的。
要想認識、了解和傳承華夏歷史文化,就必須對華夏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分辨其精華和糟泊,取其精華為今所用。所謂創新,就是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華夏歷史文化的現代性、創造性轉化,融入現代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讓華夏歷史文化轉化為推動當代社會發展的物質和精神動力,為中原崛起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2. 傳統文化所彰顯的魅力屢屢讓世人驚嘆,加之傳統文化的稀缺性,國學經典教育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世界幾大古文明只有中國文明壹以貫之,延續至今,沒有斷裂,中華文明的消化力與順應力之強由此可見壹斑。盡管眾多專家學者與國學愛好者也都組織過各種活動,試圖讓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發揚光大,但影響甚微。壹方面是由於規模不夠,另壹方面傳統文化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影響,必須分階段施行,由有影響力的“國學信徒”去影響更廣泛的人群。
“國學啟蒙教育師資班”項目負責人之壹的李廣斌教授談在接受采訪時就談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否承載“師道”,是否具有師德師品和能力,直接決定著文化推進的效果。就國學教育的推進來說,首先要讓我們的老師了解國學經典,領悟到國學經典的精髓,才能帶動國學經典教育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現在全國各地大量的幼兒園和小學開始重視國學特色,但是真正懂國學,能夠教好國學的老師卻不多,出現了大面積的“教師荒”,這是國學教育推進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