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自主的。接親戚的時候要唱對歌,俗稱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晚,會舉行唱歌、要錢袋的活動。有句話叫“壹夜荷包壹夜歌”。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元旦、七月三十等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傳統的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開始稻作,祭祀山神、土地神、祖先神、稻魂,並制作五色糯米供祭祀。在黔西南壹帶,青年男女會聚集在“茶白鴿場”演奏山歌,參加者有幾千到幾萬人。許多未婚青年男女通過吹樹葉和唱歌的方式相識、相戀並許下壹生的承諾。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壹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允許同姓通婚,但禁止同姓同宗通婚。還有“表親的表親結婚”的習俗,兄弟姐妹的交接制度。解放後,和大多數民族壹樣,廢除了壹夫多妻制。
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青年男女婚前自由戀愛。世界各地的未婚青年男女都喜歡利用節日、集市、團體聚會的機會,以三五人到七八人的自由組合形式,通過聊天、歡笑、唱歌來傾訴或表達感情。
男人暗戀壹個女孩,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侶,其他的都是小姨子介紹的。如果女方有此意,可以在安靜的地方單獨見面,進壹步唱山歌,抒發感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表示已經誓死相許。
訂婚時,男方父母委托媒人到女方家,送壹定數量的酒肉耙子等禮物(禮物中少不了粑粑,如果在非傳統節日看到布依族人家“粑粑”,說明家裏正在準備迎娶女方的喜事)。如果對方同意,第二個媒人會讓男女雙方的“八字”都“生效”,只要“八字”吻合,就可以選擇婚期。
這壹帶的彩禮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的數字,據說是取“六”為陸的諧音,以示婚後兩人都有福氣。結婚時,新郎不跟新娘打招呼,只請幾個好朋友的青年男女打招呼。新娘壹般撐著傘走到男方家,有的騎馬坐轎子。
婚禮當天,新婚夫婦分房,第二天回父母家。居住區的布依族仍有“住在家裏”或“坐在家裏”的習俗。有的人要在婆家住兩三年甚至五六年。雜居地區的布依族已經很大程度上廢除了這壹習俗。
貴州都勻的布依族,有新房“唱荷包”的習俗。壹般先唱“荷包歌”,兩個人配對,壹個唱,壹個有聲音。必須唱12《口袋歌》才能獲得錢包。壹般荷包裏裝的都是銀杏花生之類的東西,寓意早生貴子,由女方家“送親”帶來。
擴展數據:
布依族歷史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裏勞動和生活。布依族與古代“遼”、“百越”、“百普”有關。唐代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範蠻”、“鐘蠻”,明清稱“鐘蠻”。新中國成立後才稱之為布依族。
布依族和壯族同源,都是古百越的壹個分支。壯族主要居住在廣西,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貴州。現在的布依族還保留著古越人的壹些風俗習慣,比如住幹欄房,敲銅鼓。有人認為西漢的夜郎國和今天的布依族有關。
有的布依人自稱“布依”“布依約”,有的布依人自稱“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民族認同,布依族被用作國號。
自宋代以來,布依族人民壹直在與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進行鬥爭。在近代史上,他們也曾與外國教會、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過鬥爭。他們是壹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國家。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