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社會是壹個農業社會,與現代以工業為基礎的社會不同。其稅收的方式、目的、以及稅的運用等等都不同。但是也有壹些基本的理論可以借鑒。
2,先說說不同,首先是目的的不同,傳統社會的稅收,其主要目的是供養統治階層,包括皇帝、官吏、軍隊等等,保證統治階層的統治權,其次是保持農業生產的穩定,此外還有維持公***事務,比如賑災、治水等等。現代社會的稅收,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其功能主要是縮小貧富差距、維持公***事業等等,這是本質上的不同。
3,手段不同。中國數千年的農業社會中,稅收的方式主要以實物稅為主,貨幣稅大約到明清時代才開始逐漸發展起來,但也不是為商業流通的便利,而是為了收稅本身方便。而現代稅收則基本上是貨幣稅,實物稅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4,運用不同,傳統社會大部分時間是集權社會,稅金用作什麽用途,老百姓是無權參與的,取決於統治者的意願。主要支出方面,無非幾種,統治階層的生活保障,比如官員的俸祿等等,軍隊的軍費,公***事務,如賑災、興修水利等等。統治者擁有完全的支配權,他既可以用之造福於民,也可以豪奢無度,如何運用,在壹念之間。而現代社會的稅收的運用,有壹整套完善的體系和制度保證,這限制了使用者的支配權,讓稅收在公開透明的制度下運用,有權利制約,受公民監督。
……
5,再說說可以借鑒的。
傳統文化中,對於稅收,總體上是主張輕徭薄賦,諸子百家、各個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大多主張減輕稅務。比如說老子說的“百姓生活苦,是因為收稅多”,孔孟的“義利之辨”等等,基本上都有這方面的論述。這是農業社會的基礎所致,其目的是維護農業生產的穩定,進而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因為農業不穩,意味著國家的基礎不穩。
具體來說,和農業生產相關的,大體是要輕,比如農業稅收,比如兵役等等,無非就是讓更多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讓農民能保證生存等等。
對農業生產有影響的,稅就比較重了,比如商業,農業社會因為對土地的依賴,人口本身的稀少等等,不希望人們從事商業活動,首先,商業本身不產生財富,只是集中財富,其次,從事商業,就不可能再從事農業,意味著種地的人少了。所以,歷來都是重農抑商,商人繳稅要比農民重很多。再比如酒業,釀酒需要糧食,古代社會本來生產力低下,糧食不夠是常態,而釀酒又需要大量的糧食,所以,對於酒業,經常有重稅政策,或者國家專營,甚至幹脆取締、禁酒。
此外,和國計民生的相關的,典型的如鹽、鐵等等,因為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又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所以歷來都被國家重視。為防商人以此漁利,影響到國計民生,或者課以重稅,或者幹脆就國家專營,不許私人經營。
總體來說:國家的基礎產業,涉及面更廣的,辛苦而又利薄的,用輕稅。反之,利重而勞輕的,影響基礎產業的,容易集中財富的,用重稅。這是大體的傳統社會的稅收思想。這壹點在今天應該有壹定的借鑒意義。
此外。需要註意的是,傳統社會是農業社會也是等級社會,它的稅收體系本質上和今天是不同的,某些普遍適用的,借鑒可以,照搬不必,也不可能。整體來說,它們是兩種不同的制度,所以可借鑒的也並不多,更不可能照搬。
說了壹點兒自己瞎想的,說的不對,妳就當看著玩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