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習俗的消失也在加速。農民是民俗文化傳承中的主角,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外出讀書打工,大多對傳統民俗活動知之甚少,沒有新鮮血液加入。很多身懷絕技的老藝術家體弱多病,或者已經駕鶴西遊,這些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會隨著人的消失而消失,壹旦滅絕,就再也無法再生。沒有了民俗,我們就失去了這種感覺,這也是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回農村的主要原因,農村的很多問題也由此產生。
雖然我國已經采取了壹系列措施來保護民間文化,但仍然主要集中在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體系的建立和學術界發起的實地調查上,而以地方社會為主要陣地的民間文化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老藝術家雕零,老作坊被碾壓,老手藝失傳摻假。就連幸存的經典民間文化藝術也壹直在衰落。
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在人。只有農民的文明素質和文化素養提高了,致富技能增強了,具備了“造血”功能,新農村建設才能跨越式發展,也就不缺乏動力。參與農村文化活動的廣大農民是新農村文化的主角。同樣,農村文化只有深深植根於廣大農民群眾之中,才能具有強大的、不竭的生命力。
企業在開發和創新產品時,不僅要考慮市場需求,還要努力有更多的“文化”意識。文化相關產品也應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企業壹旦創造出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產品,其品牌就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企業被汙名化,文化的形象也會受損。目前在食品、服裝、餐飲等行業,產品與文化結合的案例很多。比如“小罐茶”這種“大師級產品”,甚至現在網絡名人喜歡玩的“漢服”文化,不勝枚舉。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傳統文化的傳播相輔相成,實現雙贏。
有效的文化保護的推廣首先要被大眾理解和普及,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民俗文化是三農發展和創業的優秀題材自媒體。通過自媒體創業推廣家鄉民俗文化,可以吸引大眾關註,以新的形式適應當下。自媒體的推廣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同時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發展,在發展農村的同時傳承優秀的民俗文化。
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可以催生特色旅遊文化。民俗是最活躍的旅遊資源,它涉及到旅遊、出行、住宿、飲食、購物、娛樂的方方面面。發展傳統民俗文化旅遊,不僅讓農民在家門口致富,也讓傳統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新家園。當前,民間文化產業正在全國範圍內興起,它早已超越了傳統的演出產銷模式和“為文藝搭臺,為經貿唱戲”的簡單框架,初步呈現出壹定的規模發展和自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