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4年走訪 創作嵩山特色婚俗禮儀銀器飾品

4年走訪 創作嵩山特色婚俗禮儀銀器飾品

“嵩山腳下銀匠中,口吹千年銀焊燈。藝名笑壹秦天祿,紫雲祥銀掌門庭。爐火純青銀匠爐,善做虎頭手藝精……”嵩山壹帶流傳著這樣的打油詩,主人公正是出生在登封市大金店鎮的秦天祿。1981年,17歲的他跟隨師父學習打銀,開始了傳統手工銀器制作之路。自1986年至今,他已培養出民間手工銀匠40余人。

學習“打銀” 在傳承中創新

銀器制作技藝要經過開片、攆銀條、淬火、拉絲、焊接等工序。說起能掌握全部的制作技藝,秦天祿講道:“打銀技藝是不外傳的,起初就只能學習最基礎的開片工序,師父外出也是要鎖內間門的。”但日積月累,自己誠實守信、踏實肯幹的品格打動了師傅,分別獲得了內間鑰匙和銀匠鋪的賬本,“直到師父臨終前,又將祖傳的銅板磨具交給我,並教授打銀配焊秘方”。

1985年,已掌握銀器制作全部工序的秦天祿開始繼承師父產業,獨自撐起門面操持生意。在傳承傳統的銀飾技藝過程中,他不斷融入周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加工技藝,保留了古老的銅走銀、銀走金、炸珠、鎏金、掐絲、鏤空、拉絲等傳統工藝。

挖掘嵩山文化,善做虎頭手藝精

嵩山壹帶自古就有新娘下轎搦虎頭的婚俗文化。秦天祿跟隨師父學打銀時,制作的就有傳統手搦虎頭,而激發他創新研制嵩山虎頭的想法卻源於顧客的隨口壹提。“她隨口提了句虎頭為啥不能佩戴,我就上了心。”

自2012年開始,秦天祿悉心研究嵩山婚俗文化。他了解到嵩山婚俗“滾磨成親”的傳說流傳於唐莊磨溝村壹帶,便淩晨4點騎電車到磨溝走訪,在老村長的指引下,探尋山體夾層內天然形成的有凸凹紋理的磨扇石,他拜山民為師,聽“滾磨成親”的古老傳說。歷時4年的民間走訪,秦天祿在2016年創作出了壹系列具有嵩山文化特色的婚俗禮儀銀器飾品。

現今,銀飾制作技藝被列入登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天祿作為第五代技藝傳承人,不斷挖掘嵩山文化,用獨特的制作技藝豐富嵩山銀飾內涵,他以“紫雲祥銀匠爐”為傳習基地,舉辦技藝培訓班,已系統培訓學員50余人。他說:“技藝需要更多的匠人來傳承,弘揚嵩山地區傳統銀飾文化。”

  • 上一篇:傳統工廠的智能信息化
  • 下一篇:傳統反義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