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測試)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
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制,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壹枚,愉麋小墨壹枚。”愉麋在今陜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來燒制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提及徽墨,就繞不開人人都知的“胡開文墨”。作為制墨的百年老字號,胡開文創基於乾隆三十年,迄今已有二百余年。
創始人胡天柱,出生於徽州壹個貧苦人家。因家境貧寒,他小小年紀就去了休寧縣汪啟茂墨店當學徒。由於天資聰明,忠厚老實,深得老板汪啟茂的器重,汪啟茂更是將獨生女許給了胡天柱為妻。後來他接管墨店,給汪家的墨取了個字號,名曰“胡開文”。
明朝人說過,壹兩黃金壹兩墨。制作好墨,壹定會用到好膠好木料。尤其徽墨配方非常講究,動輒用上松煙、桐油煙、牛皮膠、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種名貴材料進行調配。如此制出的徽墨方能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
但是,好墨的金貴,卻更貴在手藝、心血和時間。為了保證原料的品質,胡天柱令其子在黟縣漁亭辦了壹個煙房,利用豐富的優質松木,點燃幾百盞油燈精煉松煙。油煙墨色澤光亮,松煙墨烏黑潤和。如此才制出了“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