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傳統桿秤制作技藝的歷史淵源

傳統桿秤制作技藝的歷史淵源

50年代以後漢中制秤業隨著各項“運動”幾起幾伏、備受折騰,張兆金、劉德福師徒作為主要技術骨幹壹直在業內堅持工作;其間多有創新,獨立發明出相對方便、靈敏的10公斤案秤;1972年還曾去西安學習250公斤磅秤的做法,並於1977年研制成功。張兆金於80年代去世後,劉德福成為漢中市也是陜西省手工制秤業裏資歷最老(至21世紀初已有70余年歷史) 、傳統技藝最全面的匠師;他開設的秤鋪也頑強存活。

關於漢中現代衡器生產發展史情況大致陳述如下:

①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家經濟重心西移,大量難民由自己家鄉逃

②往漢中,漢中經濟大幅度增長,此時商賈雲集,對於做買賣必須的衡器需求量也急速增長,當時壹桿稱竟然賣到40塊現洋,由是形成漢中桿秤業的第壹個繁榮期。

③40年代後期抗日戰爭結束,原避難人員重返家鄉,生意人員大量減少,漢中經濟壹時出現蕭條;同時政府整頓市容,規定街道上不準擺攤,雙重打擊之下漢中桿秤的銷量銳減,這是漢中桿秤第壹個低潮時期。

④1950年我國國民經濟開始復蘇,至1956年開展農業、手工業合作化,漢中的桿秤從業者***計7戶l3人合並成為漢中縣衡器廠,擴大生產。這個時期桿秤市場的繁榮跟農村經齊的集體化是並生的,那時壹個農業合作社就分幾個大隊,大隊下又分為幾個小隊,因為集體分配,每個小隊都需要三桿測量不同重量的秤,漢中桿秤的生意就立即紅火起來,壹時間買秤的人排成長龍;漢中縣衡器合作工廠買地擴建,招收30多個年輕徒工進行桿秤培養,還送出部分人去外地學習翻砂鑄造,為制作磅秤做淮備,漢中桿秤迎來第二個繁榮期。

⑤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期間,“壹平二調”的“***產風”橫行,縣政府從漢中衡器合作工廠無償征用其集體資金購置的新廠區、征調走剛培養起來的20多個青年鑄工,該廠大傷元氣,當時銷量最好的磅秤無法正常進行生產。

⑥60年代,張兆金、劉德福等老技術骨幹努力發展生產,即使在“文革”動亂中,依然克服種種困難不斷研發新型衡器以增加廠裏的經濟效益。1969年案秤研制成功,70年去西安接受省上檢驗達到標準允許進行生產;1977年又試制成功250公斤磅秤,銷路大好;此期該廠的產品銷售和修理服務範圍從本省延伸到四川、甘肅等地,仍是發展中勢頭。

⑦70年代以後國營大廠也進行案稈生產,漢牛衡器廠的案秤被加以“不標準”的指謫。漢中桿秤生產面臨復雜的壓迫和挑戰,處於第二次衰落。但至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整個中國經濟政策放寬、結構調整搞活,市場貿易蓬勃開展,帶動了小商小販增多。而小商販們喜歡用攜帶方便的桿秤,桿秤的需求量也隨著改革開放的風潮而熱了起來,這也就是漢中桿秤的第三個繁榮期。

⑧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電子秤在市場上的大批出現,加上漢中衡器廠(由政府部門任命的)幾任領導在改革大潮中決策失誤,漢中衡器廠屢遭重創,最終垮掉了。2007年漢中衡器廠破產處理舊廠址被收購,才補辦了幾十個老工人的社保金。有些老匠人在退休後也曾續做桿秤生意,但由於經營不善或技術不全面而陸續收場,只剩張德福壹家尚能支撐著門面,漢中桿秤制作工藝面臨最危險的衰落與消亡命運。

  • 上一篇:傳統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包括
  • 下一篇:傳統節日的故事有哪些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