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禮儀文化的主旨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裏,禮的精神內核是人倫關系、倫理價值,禮是人與人間秩序的建立。禮源於生活,首先表現為壹種生活儀式,最後上升到倫理道德高度。古代家禮包含許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居、行、立、坐等各種生活行為和習慣,都有壹套禮節規範,不能隨意而行。《周禮?師氏》中記載,當時的國學教國子以“三德”和“三行”。“三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即“壹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日順行,以事師長”。鄉學中則實行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等七項人倫之教。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把守禮行禮作為個人立身之本。“禮”主要是關於個人修身養性之道德, 強調內聖、內省和自律。孔子曰:克己功夫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視聽言動是乃人之具體行為,使之約制於禮教之中,逐步內化,久而成性。通過不斷加強道德修養,行為處處符合禮,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才具有“君子”的風度。禮儀的本質是指導個人通過不斷的修身,反省、自律來實現內聖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
中國禮儀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認為“禮”之基礎是“親子之愛”,“仁”之核心是“愛人”。將“禮”的自然情感基礎與“仁”的精神內核作了溝通,使社會規範的外在性與道德主體的內在性相接軌,使禮制的強制性與道德的自覺性有了轉化的可能。“禮”是“仁”的外化,即“仁”的具體化和政治化。禮要求節欲存理,控制本能欲望。禮是具體的行為規範,表現為壹整套制度儀式,有其獨具的文化特色。而統攝這壹文化體系的核心則是“仁”之精神。《左傳. 昭公十二年》引仲尼曰:“古也有誌,克己復禮,仁也。”禮與仁都是講人際的關系,禮用以建立人與人間的秩序,仁則尋求人與人間的和諧。從自己做起,立己、克己,方能達到仁的層次。
此外,中國禮儀文化還強調禮樂互補。所謂禮樂,並非僅指具體的禮儀典章,更指履行道德與對這壹履行的愛好與情趣。因為沒有情感的參與,道德的內化是難以完成的。先秦時期學校教育就開設 “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課程,以禮、樂為先,實行所謂“樂所以修內,禮所以修外”’的策略。《韋氏詞典》將禮貌定義為“表現於行為中的道德”。正如《樂記》所言:禮是天地之序,樂是天地之和。禮是人與人間秩序的建立,樂是象征人與人間來往的和諧。《漢書.藝文誌》言及:“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於樂,兩者相與並行。”把禮與樂聯結起來,治理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