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主義由盛而衰,理性主義逐漸興起。
在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即理性主義)的長期爭論中,經驗主義由盛而衰,理性主義有崛起的跡象。從20世紀初至50年代末,分析經驗主義(見分析哲學)壹直在英美哲學界占主導地位,始於A .孔德,發展於B.A.W .羅素。歐洲大陸的實用主義等哲學流派也傾向於經驗主義。在這壹時期,理性主義只在新經院哲學中有壹些影響(見新托馬斯主義)。但是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
20世紀6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結構主義運動試圖恢復理性主義在現代哲學中的地位。對經驗主義最沈重的打擊來自心理學。蓬勃發展的認知心理學學派為理性主義提供了反駁經驗主義的最有力的證據。按照認知的觀點,心靈根本不是壹塊白板,即使是最簡單的感知也受到認知功能的影響,絕不是簡單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圖像是壹種復雜的信息存儲和檢索操作。經驗主義者所設想的純粹經驗或觀察是不存在的。在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中,認知模式或範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實在論基於新物理實驗結果對經驗主義的批判也為理性主義的復興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經驗主義者不僅忽視心靈或理性的作用,而且否認或懷疑外部對象即那些不可觀察的“理論對象”的存在,並以可觀察性作為現實的標準。大多數科學實在論者反對經驗主義所提倡的這種觀點,也有實在論者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認為科學哲學中的最後判斷不是理論,而是實驗,不是我們如何思考,而是我們如何行動。在他們看來,能產生效果的理論對象,即使不可觀察,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們是真實的。現代西方哲學中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易位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19世紀中葉以前,現代科學明顯有利於經驗主義。但是,現代科學並不支持經驗主義。由於哲學家和科學家長期囿於經驗主義的傳統,他們往往試圖從經驗主義的立場來解釋新的科學發現。隨著現代科學對理性主義的重新重視,它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又復活了。這樣,結構、整體、範式等。,將取代邏輯原子、感官數據和觀察陳述,成為最流行的哲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