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濰坊風箏
濰坊地處齊魯之邦,古稱濰縣,是壹文化名城,又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之鄉,這裏所出產的泥塑、首飾、剌繡、楊家埠木版年畫和風箏都是非常有名的,只要妳到濰坊去壹趟,就能感受到做為國際風箏都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悠久的文化歷史,形成了濰坊風箏特有的地方色彩。濰坊風箏自宋代開始流行民間,明代更加普及。到清乾嘉年間盛行鄉裏。曾在濰縣任七年縣令的楊州八怪之壹鄭板橋,在他《懷濰縣》壹詩中就形象地描繪了清明時節濰坊壹帶放飛風箏的情景:“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同時期的濰縣人郭麟也曾寫過此類詩句:“紙鳶兒子秋千女,亂草新米春燕多”。記述了當地人民在風和日麗、草木競發的清明佳節,爭相到白浪河兩岸遊春放風箏的熱鬧場面。 濰坊風箏藝人經過幾代人苦心研究探索,他們把國畫、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技巧與風箏制作工藝巧妙地結合在壹起,又形成了楊家埠風箏、國畫風箏和象形風箏三個分支流派。在濰坊風箏中最具代表性的風箏分別為龍頭蜈蚣風箏,硬翅人物類風箏等。
2、北京風箏
北京風箏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記載。清明時節出遊放飛風箏是北京壹帶的民間習俗,《見聞雜誌》說:“二三月高梁橋踏青,萬柳堂明鶯,弄箜篌。”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也把放風箏寫得活靈活現:“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盆,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京師紙鳶,極盡工巧,有價值數金者。”清《帝京歲時記勝》記載了當時傾城男女“各攜紙鳶”,清明掃墓後施放較勝的盛況。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風誌》載:“常行沙燕,壹尺以至丈二,折竹結架,作燕飛式,紙糊,繪青藍色,中按提線三根,大者背著風琴或太平鑼鼓,以索繞,順風放起,晝系線條,夜系紅燈,兒童仰首追逐,以泄內之積熱,蓋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花樣各別,哪咤、劉海、哈哈三聖、兩人鬧戲、蜈蚣、鮎魚、蝴蝶、蜻蜓、三陽開泰、七鵲登枝之類。其最奇者,雕與鷹式,壹根提線翔空中,遙睹之,逼真也。”北京風箏基本形式有硬翅、軟翅、排子、長串和桶形五種。
3、天津風箏
天津風箏也是很有特色的風箏流派之壹。天津風箏的制作技術,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的楊柳青年畫《十美圖放風箏》即可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十種風箏。
對天津風箏制作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已故風箏藝人魏元泰。他從事風箏制作70余年,先後研制了平拍類、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造了折翅風箏,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得了金牌,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面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
天津風箏在繼承傳統制作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造型更加美觀,彩繪更加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4、四川風箏
主要流傳於成都、綿竹等地,半印半畫,先在紙上印好人物或動物形象的墨線輪廊,糊在骨架上,再用紅、黃、藍、綠等水畫粗粗刷幾筆,顯得瀟灑流暢。風箏以大為貴。有壹種“羊尾巴”風箏,形制小且無裝飾,三五個串在壹起,放飛時搖搖擺擺,如羊群擺尾;還有壹種T形風箏,也為別處沒有。成都柏樹林是過去有名的風箏市。